考古巴蛇吞象下里巴人的别样隐喻,看巴蜀

古汉语词汇中经常会留下一些历史的痕迹,比如关于巴蜀文明就有“巴蛇吞象”和“下里巴人”这两个经典词汇。那么,不难看出这里面总是透露着一股子文化优越感,那么事实究竟如何?(一)巴蛇吞象与象牙“巴蛇吞象”这个词语经常和“人心不足蛇吞象”联系在一起,那么巴蛇是一种什么蛇,为何能够吞下大象这种庞然大物?巴蛇的“巴”正如《说文·巴部》对于“巴”字的解释:“巴,虫也,或曰食象它,象形”,巴字的本义就是虫,而释巴为食象蛇(它即蛇)乃是有关巴义的另一种看法。也就是说,“巴”这个字本身就包含了对于大蛇的象形写法,但是后人忘记了这一点,于是又用“巴蛇”这一词来专门提示人们,这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大蛇!关于“巴蛇”能够“吞象”的夸张想象,可能来源于《山海经》中的两则记载:①《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黄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②《海内经》:有朱卷之国,有黑蛇,青首,食象。对于这个记载,医学家看到的是巴蛇腹中象骨的药用价值,君子服用了之后,无“心腹之疾”,也就是不会患内科疾病了。所以左思写《吴都赋》时也提到这点:“屠巴蛇,出象骼。”如今的四川很难看到大象的踪迹,但是从三星堆以及金沙遗址出土的大量象牙来看,这种“巴蛇吞象”的概念可能并不是凭空而来。关于巴蜀象牙的来源,很多人认为它是古印度象牙,是舶来品。但是从巫山大溪文化遗址、河南安阳妇好墓、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来看,它们都发掘出土了大量的象牙和象牙器(梳、杯、筒、琮、珠、手镯、臂饰、项饰、耳饰等),这似乎说明象牙可能正是本土所产。将成吨的象牙,用来作为年前蜀王的祭祀礼仪之道具,可见当时蜀人与大象的生态距离,远远要比如今的我们要接近不止多少倍。(二)下里巴人与雅乐而巴蜀文明和中原文明的交流,并未因为连绵的群山阻隔而断绝。我们从夏商周文化的只言片语中,总能找到属于巴蜀人群的身影。在战国时期屈原的《楚辞·天问》中,就提到了关于夏代王朝最后一位帝王夏桀的故事:“桀伐蒙山,何所得焉,妺喜何肆,汤何殛焉?”说是夏桀讨伐蒙山,就是为了得到一个叫做妺喜的女人吗?实际上,这个蒙山就是四川的岷山,它坐落于四川北部,是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也成为划分南北的一道天然分界线。岷山盛产玉石,所以也被称为“珉”(石之次玉者也)山,这些美玉自古以来便为中原王朝所用,所以夏桀当时伐蒙山,所求者可能更多是国家战略资源——玉石,而不只是一个妹子而已。到了周王讨伐商纣王的时候,他召集了来自四方之地的方国,其中就有“蜀”人。而巴人在周以前可能居住在今甘肃南部地区,后来迁到了湖北长阳一代,以廪君为首,称为“廪君蛮”,这一氏族以白虎为图腾。到了西周时期,被封为子国,称“巴子国”,对于鄂西和川东的开发经营有重大贡献。巴人善歌,后人便用“下里巴人”来形容民间的流行音乐,同朝廷之上的雅乐“阳春白雪”形成鲜明的对比。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有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不可否认,从“巴蛇吞象”表达人的贪欲,以及“下里巴人”象征通俗音乐这两个小点来看,这些词语中包含的可能正是中原王朝,对于中华文化内部的地理空间歧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715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