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博物馆系列第4期河姆渡文化牙雕凤
历史是未来的启迪,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
顺着中国历史的脉络,跟随徐祥的视角,继续讲解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顶级国宝。
河姆渡文化牙雕凤鸟匕形器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件牙雕凤鸟匕形器年出土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河姆渡。河姆渡遗址是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约年—年前)遗址。河姆渡遗址的发现,为中国史学界和考古界提供了依据,证明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当时的农业、建筑、纺织、艺术等东方文明,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佐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与确立,扩大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领域,说明在长江流域同样存在着灿烂和古老的新石器文化。 河姆渡文化的骨器制作比较进步,有耜、鱼镖、镞、哨、匕、锥、锯形器等器物,精心磨制而成,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花纹或双头连体鸟纹图案,就像是精美绝伦的实用工艺品。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原始艺术品不仅数量大,而且题材广,造型独特,内容丰富多彩。主要表现在象牙雕刻、陶器纹饰上面,尤其是一些象牙雕刻器,线条流畅,造型美观,令人叹为观止。 这件牙雕是中国最早的牙雕艺术品之一。整体雕成一只凤鸟,圆眼勾喙,双翅收拢,腹背部钻一孔,并刻弦纹和斜线纹,尾部延展为扁舌形。圆形的柄部细而向下弯曲,柄根部有几周阳线刻出的弦纹,柄似凤鸟尖喙;匕身中部宽厚而隆起,正面刻画出弦纹与斜线纹,仿佛让人看到了凤鸟雄健的背部那丝丝的锦羽;匕身首部渐宽而薄,端头为圆弧形上翘,又像鸟儿悠然扬起的后尾。三者相结合,活灵活现地刻画出一只正信步于草地低首寻食的凤鸟形象。这件牙雕质地细密,外表光润、形象生动,制作精巧,是河姆渡文化造型艺术中的精华。 匕是古代的一种取食器具,长柄浅斗,形状像羹匙。这个牙雕凤鸟匕形器在外观上与匕很相似,却不是匕,所以叫匕形器,扁舌形的鸟尾无论是盛汤还是盛饭都不大实用。从其腹背的钻孔看,它应该是穿系起来使用的,很可能是在原始信仰活动中使用的仪式用具或装饰品。 鸟类凌空飞翔,能穿梭于天地之间,能发出各种悦耳的鸣叫声,有的还能啼鸣报晓,这些现象都很容易令古人认为鸟类就是上天的使者,从而产生对神鸟的崇拜。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都发现有各种艺术化的鸟形图案,鸟纹同样在河姆渡文化装饰纹样中占有重要地位,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鸟形饰物,除牙雕凤鸟匕形器外,还有牙雕双鸟朝阳蝶形器,器上刻画了两只神鸟对称地面向一轮火球,它所表现的或许就是神鸟负日飞行的形象。史书记载:东夷先祖少昊继任为部族首领的时候,有凤乌飞临的吉兆。于是,少昊便以不同的鸟作为纪年标志,并以鸟名设立官职。由此表明凤鸟等鸟类是东部沿海的一些氏族所尊奉的图腾是这些地区古居民的图腾神。
:新石器时代(一):良渚文化玉琮、玉壁
:新石器时代(三):大汶口文化
作者,徐祥,贵州安顺人,偶尔读书、旅行、写作、摄影,信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喜欢从历史的视角观察现实与未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9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