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村民挖野菜挖到牙雕萝卜,博物馆上门,
引言
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臧哀伯谏纳郜鼎》
陆子冈是明代雕琢玉器的大师,《苏州府志》中曾称赞他雕刻的玉水仙簪,精致巧妙,细微的部分像头发丝一样而不断。明中晚期,皇宫内以及苏州地区的玉雕工艺开始追求玉器的精巧、清透之美,在玉器上进行其他工艺的深加工,譬如镶嵌金银、彩色宝石等等。陆子冈拥有着熟练高超的技艺,在镶嵌、精雕的工艺上得心应手,他的多部作品有幸流传至今,被收藏于博物馆中,供后世的人们瞻仰。
历史研究不仅有古人留下的史书资料做基础,还有众多文物做参考,这些宝贵的文物有的是从墓穴中出土,有的是从民间收集获取。河南有位村民在挖野菜就挖到了一个牙雕萝卜,博物馆工作人员得知后找上门,在经过一番商讨后这个村民同意捐献,并获得了元的报酬。
一天,他在地里干农活,突然发现地里有个萝卜,他十分开心,那个年代粮食缺乏,农民看到这个萝卜心想着这下回家就可以熬汤喝了。他把萝卜使劲拔了出来,便将它扔到了自己的背篓里,农户忙于农活也没细看,回到家告诉妻子背篓里有萝卜,让她用来做饭。
农户的妻子从背篓里把菜拿出来后发现,这哪是可以吃的菜,完全就是个雕刻的工艺品,萝卜的上面还雕有一只活灵活现的大蝈蝈栩栩如生,不细看还真无法辨别真假。农户觉得这个雕刻件还挺漂亮,便把它作为了家中的摆件。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河南博物馆为了扩大文物的数量与质量,开始派人到乡下收集文物以及其他信息。
等工作者走访到这位农户的村子,得知地里面挖出萝卜雕刻件的事情,便决定前去拜访。到了农户家中工作人员出示相关证件并表明自己的来意后,农户热情的把工作人员请进屋内,刚进门,几位工作者就看到了桌子上摆放的萝卜雕刻件,大家一下就被惊到了,从事文物工作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见到如此逼真的萝卜雕像。
经过专业人士的鉴定发现这颗萝卜雕刻件是清代时期的象牙牙雕作品,这个雕刻件总长二十七厘米,重约一百六十五克,古代的雕刻师充分利用了染色工艺,将萝卜从白到红色的渐变做到了极致。萝卜主体雕刻有两个主根,形状弯曲自然,下面须根上还带有泥土状,萝卜的上半部有着翠绿的萝卜叶,最让人惊喜的是上面还雕刻有一只蝈蝈,整个作品就像从地里拔出的真萝卜一样,惟妙惟肖。
工作人员对农户说明了萝卜雕刻件的情况,农户思考一番后决定将这个文物捐献给博物馆,为了褒奖农户无私的精神,工作人员决定给与农户元的奖励,在那个年代,元可以称得上是一笔巨款了。其实在千年前,祖先们就开始使用工具在象牙上雕刻简单的线条,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古人们开始将象牙打磨光滑,在上面雕刻出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这些作品也成为了皇族们专享的物品。宋朝之后,牙雕技术进一步提升,作品相较于之前的种类与工艺明显多了起来,由于各种原因部分作品流入到了民间。
牙雕萝卜被收藏于河南博物馆,成为了镇馆宝物之一,这件宝物无意间被一位农户在地里发现,使它再次展现在众人面前,当看到这件作品时,那样精雕的技术与染色工艺不由得让人心生感叹。时代不断进步,科技发展迅速,文化遗产逐步减少,如民间的习俗、传统手工艺等,文物的出现也如同传统文化一样,它们都是民族文化、社会文化的有力见证。
结语不可否认的是,文物出土的数量确实越来越少,能够留存于世的文物显得格外珍贵。有效地保护好文物,让人们共同参与到保护文物的活动中来,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提高责任感与使命感,这样才能提升人们对文物保护的重视性。文物是先辈们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财富,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艺术与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它不仅带领后世的人们了解前辈们生活的历史,还成为了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精神新面貌方面称得上是一部极好的教科书。
参考资料:《臧哀伯谏纳郜鼎》
《苏州府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9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