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万年前的阎家岗
阎家岗,是哈尔滨本地人的习惯称呼,即指现在的阎家岗农场。阎家岗农场位于哈尔滨市西南25公里处,北临松花江,南邻运粮河,位于北东流向松花江右岸松嫩平原东部漫岗地带,地势较平缓,向东部渐高,运粮河自东向西流经场区腹地,之后转而北上汇入松花江。
阎家岗在地势上高出于四周,呈一小漫岗状,因而被称作为“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出土的旧石器时代古“哈尔滨人”头骨碎片,即发现于此地。
一、阎家岗农场
阎家岗农场是黑龙江省创建最早的农场之一,是集农、牧、工多种经营的农场。场区内东有八一水库,西有太平湖,两处水面开阔,东西相映,岸边湿地环绕,景色秀丽。近几年以来,推出多彩田园、城郊休闲体验、生态采摘、避暑康养、自驾营地、民俗文化体验等多种乡村旅游项目。
特别是目前独具特色的巨幅“稻田画”、“百日菊花海”的壮丽景色,更是使田园气息与美景交融、花海与蓝天白云相映,吸引了众多游人,使阎家岗农场成为网红打卡地。
稻田画与菊花海二、史前古人类活动遗址
阎家岗史前人类活动遗址,位于现今阎家岗农场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主街交叉口处,在此处十几米半径范围内,即是当年发掘现场。此处西高东低,南侧坡度稍陡,北侧坡度稍缓,呈近东西走向高岗。在遗址近中心处(两条主街交叉口东南)立有雕刻“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在石碑南侧,有介绍遗址发现、发掘过程和附有古动物化石照片的展板。
阎家岗古人类遗址石碑阎家岗古人类遗址展板自年发现古动物化石和石器后,发掘至年,先后出土古人类头盖骨残片1件并命名为“哈尔滨人”,出土古脊椎动物化石33种余件肢骨和碎骨残片(其中有猛犸象和披毛犀),出土石器制品9件、骨器制品7件及烧骨、炭屑等,另外还发现两个古人类营地遗址,经C14年代测定,距今±年(后期又有年代校正,为多年前)。此时的古人类属于晚期智人,考古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
古营地沙盘和植物、菌类、动物粪便化石动物化石碎块和河套大角鹿下颌骨化石猛犸象门齿和下颌骨化石猛犸象牙和披毛犀牙齿化石普氏野马肢骨和野牛头骨化石鬣狗下颌骨和普氏小羚羊头骨化石猛犸象和披毛犀骨架石器工具:砍砸器、刮削器和石片三、两万年前的阎家岗
2.2万年前的阎家岗,位于松花江向东南凸出的江湾处。北侧面临松花江,遍布江湾、江汊、心岛,淤泥遍布、杂草丛生。在草甸、沼泽中生长有香蒲、狐尾藻、双星藻及水龙骨等,这些喜水植物郁郁葱葱,依水环绕。再向南地势渐高,进入暗针叶林,云杉、冷杉矗立,松、栎、椴、榆、桦木成林,林边榛林丛生、林下花草繁盛,满是蒿、黎、菊、莎草、石松、地蕨类草本植物。
彼时的阎家岗,正值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河时期来临前的暖期,处于冰缘地带、疏林草原环境,气温比现今低6~10℃,气候由温凉转为干冷阶段,林木繁盛、水草丰美,正是史前冰缘动物的生存乐园。
在史前两万年的蓝天白云下,高大的史前巨兽——猛犸象与披毛犀,悠闲地穿梭于草旬、江湾间,饮水、觅食,尽享水草的丰美;林间、草旬之上,野牛、野马、鹿与羚羊,星星点点四处游走,狐、狼、鬣狗穿梭于林间、草地,追捕、猎食。
猛犸象与披毛犀彼时虽是景色优美,但对于古人类而言,生存条件还是极其的恶劣,四处充满危机,时常食不果腹。虽然环境如此恶劣,但还是有一群古人类在此临时定居,或许是长途跋涉来此狩猎,或许是向北迁栖途中短暂滞留,总之是在此短暂居住。
古人类身披兽皮、手持木棒,或几人、或十几人成群设伏或围猎老、弱、病、残及落单野兽。古人类虽原始但也聪明,用木棒砸击兽类腿骨,使之受伤折断而无法逃逸,亦无反击之力,即安全又高效,拖回驻地后可尽享烧烤大餐。虽然狩猎多有收获,但也多无功而返之时,此时为了生存,古人类也只能捕食鼠类、虫类,摘拾野果充饥,可见古人类在生存、发展与演化的历史长河中,布满了坎坷与艰辛。
临时驻地位于稍有突起的小丘,高出地表又无水浸,即干燥又宽敞舒适。古人先用兽骨围圈堆积,垒起呈矮墙状,再以较大的鹿角、猛犸象牙为柱,撑起兽皮覆顶,简易原始帐篷即已完工,即是躲避、抗击野兽的堡垒,又是遮雨、避风的港湾,并以此为基地夜伏昼出,捕猎、采果。
古人类将猎物拖回驻地后,利用简易石器、骨器工具刮、削、砍、砸,剔下兽肉。由于捕猎艰难,食物匮乏,对于较大的腿骨等也是砸骨吸髓,节俭不浪费又可充饥。
古人类狩猎场景曾几何时,这一支古人类,或是向北继续迁栖,或是由于松花江水泛滥,临时驻地已再无古人类居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曾经的古人类休养生息之地,历经万年,被江水裹着泥沙逐渐掩埋。
时光流逝,岁月变迁,两万年后的阎家岗,由于受地质构造作用而抬升,成为松花江一级阶地。历经了千万年的风霜岁月,曾经的荒原,在一代代勤劳的北大荒人辛苦耕耘下,已变成黑色沃土和千倾良田,变为现今五谷丰登的粮仓。
四、结语
廖廖数语,无以表述两万年前古人类在阎家岗生息繁衍的艰辛历程。
当有一天您亲临阎家岗农场,在欣赏“稻田画”、观看“菊花海”之余,再考察一下古“哈尔滨人”遗址,一定会感叹沧海桑田变换的天然之力,而顿有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感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9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