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期许不了你旖旎梦境填得满你烟
作者简介:黄春爱,笔名:伊一,年出生松阳。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散文协会会员,松阳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已出版了散文专辑《又一村》。古市镇烟行弄深处的“南阳旧家”(一)拔贡叶孝先光绪二十年某日的晨光,被松阳县古市镇城头村的一场盛大的婚礼给打破了。在持久的炮竹声中,一抬抬妆奁从城头庄发出,送亲队伍不见首尾,向着古市镇东侧的烟行弄蜿蜒,看热闹的市民眼睛都看瞎了:啧啧,这是满堂红!居于城头庄的洪芸是个庠生,其家颇殷富,有“洪姓谷、张姓屋”之俗谚,洪芸的次女所嫁的是烟行弄庠生叶永燊次子叶孝先,叶孝先的才气在古市镇塘岸叶氏一族及古市镇方圆一带的士人之间几乎家喻户晓。一场盛大的婚事,使洪庠生给足了叶庠生一家足够的“面子”,而叶孝先则对洪翁家给足了“里子”。光绪二十九年(),叶孝先与同乡叶高崧两人,考取了公费留学日本的资格,学习速成师范学校。与此同时,界首村刘德怀听闻此事,自备学费,与他们联袂东渡。叶孝先与同乡一起毕业后回国成立县立毓秀高等小学,刘德怀回国后则于年2月在家乡界首村创办了震东小学,暑假后别设女子学校,叶孝先的三个女儿先后就读于此女子学校,后来,长女许配给赤岸村庠生周庆祐长子周锡光,周锡光从江浙医业专门学校毕业,曾任水上警医院院长,次女嫁给县城城东财政部印刷局总办蔡世澄长子蔡承湖,后一家旅居法国,三女儿嫁于界首村刘福载。书香门第之间、大户人家之间互为通婚,若干年后翻阅族谱就不再惊讶于他们之间居然都互为姻亲,也不太惊讶为何当时建筑及雕刻手法及内容有些类似,一个是他们互相推荐彼此认可的工匠,一个是他们的眼光都有些相近。宣统元年(),叶孝先与叶高崧、刘德怀等人一同成为拔贡生,喜报传来,洪老爷子对一波波敲着锣打着鼓前来报喜的人给足了赏银。(二)深巷藏古宅古市镇是个诞生于三国东汉年间的一个老集镇,在县城建制初始,县治置于古市,刘宋太平元年,改松阳为缙州,唐武德三年,改松阳为松州,五年升为总管府,六年改都督府,在历史中,古市曾为县治、州治、府治。后因水患之故,县治迁于当时古市的一个乡镇紫荆村(今之西屏),古市因此被市民谓之“旧市”。又因交通便捷,市廛栉比,人多商贾,自建镇以来的余年的时光里,古市人口逐渐增多。叶孝先在《古市志略》中言道:现约千二百户,分六庄,曰城头、曰三角坛、曰观口、曰大井头、曰塘岸、曰下街。在古市镇乌泱泱的瓦盖之下,纵横错落着几条街路,街路之左右,错落着幽长或轻浅的巷弄,在巷弄之间,又隐藏着一些深宅大院。嘉庆二十二年,在烟行弄通往横街的巷子上,新添了一副不甚起眼的石门,门额上题着四个字“南阳旧家”。敲开木门,有一条卵石小路向前伸展着,路的尽头一左一右并列着两幢宅子,左为外堂,右为内堂,两幢房子各设一个门厂。面向烟行弄的山墙墙基由卵石砌成,整整齐齐地码着,一块卵石就如一个文字,山墙洞开着一扇小门,边上又洞开两扇小窗,小窗嵌了纵横交错的钢材,虽然在视觉上分割了风景,但对于防盗却是实实在在的。这幢宅子的防盗功夫做的很全面,院墙的墙基内侧是整块的石板,但石板毕竟太过奢侈,不可能沿着整幢房子的墙基内侧都铺设过去。不知是谁想到了一个主意,是走南闯北的建筑师,还是博览群书的房主呢,这幢房子的外墙建造好后,沿着内侧的墙基纵向堆砌了五六层毛竹。倘若真有毛贼挖开了外侧的卵石墙基,一旦触碰到内侧的毛竹,异常干燥的毛竹定然为发出扑扑的声响,就如打更的声音,定然会被屋内的人给获悉。(三)“南阳旧家”旧事多光绪二十年,洪姓新娘或许是用非常平淡的眼神来打量她的新家的。东西厢房的八扇格扇窗雕工细致,其中四扇格扇嵌着一百个字体各异的寿字,与望松黄家大院的百寿厅有异曲同工之处。叶孝先告诉新嫁娘,当年一扇格扇窗就要花费东阳师傅的80个工,那些师傅们每天雕刻出的木屑还不及主人家给他们泡茶用的茶叶多。明间、次间的窗门、所有格扇的绦环板的雕刻都像是一副讲究的“画”,收藏者的印章、配画的题诗皆清晰可见,画中亭台楼阁的屋檐皆细致入微,分毫毕现。窗门双开,双开的窗门板上用圆雕、透雕等手法呈现着一个个山水题材的作品,左右两扇窗门上还有一块活动的木板,关上后再将活动的木板往上推,来自天井的光线就进不了房间。正堂挂着的两副楹联,楹联的材质是“桉杉披”,被土漆漆成墨色,字体为金色的行书,檐柱上为“闲寻绮思千花发,静想高吟六蒙清”,金柱上为“坡老笔穿龙尾砚,邺侯书压象牙笺”。两廊挂落相对称。与门厂相对的西侧墙上有个牡丹窗,窗下有个小鱼池,池子有栏杆,栏杆的柱头为莲花座。内宅的大门石质,门额上嵌着墨黑的四个行书大字“锄经种德”,门址两边的石雕分别是寓意着“必定”和“如意”的一对纹饰,院门内侧门额砖雕则为“惠迪吉”三个字。叶孝先提及这三字的出处:《尚书》曰“惠迪吉,从逆凶”,惠是“顺着”,迪是“天道”,顺着天道行事是吉,逆着天道则凶。年,日寇窜至松阳,烟行弄这幢虽不显眼的宅子居然被日寇据为指挥所。为避日寇为祸,叶家老的老,小的小,孝先的两个儿子均投笔从戎,叶家的主妇当机立断,带着老人和孩子,最年幼的孩子叶剑云则被放进箩筐,与粮食等一些必需品同家人避居至新兴外孟村,随后再转到深山的金坞村,两个村都是孟子后裔孟氏集聚的地方,在逃难的队伍中除了古市镇的叶孝先家人,还有界首村贡生刘德元,其曾为毓秀小学、震东小学教师、校长。在刘德元留存的《赤溪存草》笔记中,有他在逃难期间写下的若干诗词,其中就有《日人作难,避居金坞》一诗:不是寻幽异,茲来为避秦。举头烽火远,到眼水山亲。树色天然画,民风太古春。聚居皆孟氏,难得此芳邻。叶孝先一家待日寇撤走后,回至家中,庆幸日寇或许被“惠迪吉”三字所忌,房屋基本没有被破坏,除了留下一地的电线,檐柱上也留下几道刀印。叶宅的一草一木皆是祖上所留,自小失去父母的叶剑云小心地守护着“南阳旧家”。在饥饿的年代,衢州的古董商人看中了叶宅金柱下的一对石鼓,愿出高价五万元,叶剑云拒绝了,又有古董商看中正堂的两对楹联,愿出每副八千元,仅靠手艺养活着四个女儿两个儿子的叶剑云还是拒绝了。几十年来,大门关着,面对烟行路的侧门也不常打开,好奇的路人、摄影师,他们都冷冷地拒绝。或许正因为叶剑云的冷漠,“南阳旧家”中的木雕经过近两百年岁月的洗礼,依旧完好。
上一篇文章: 非洲国家商标注册介绍非洲知识产权组织O 下一篇文章: 印度洋上的殖民堡垒,斯里兰卡最有情调的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9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