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耳听为虚,眼见也未必为实的时代,我

相信很多朋友从小都听过一个盲人摸象的故事:

摸到象腿的人说,大象就像柱子一样;

摸到尾巴的人说,大象就像绳子一样;

摸到鼻子的人说,大象就像树枝一样;

摸到腹部的人说,大象就像墙壁一样;

摸到象牙的人说,大象就像烟斗一样;

摸到耳朵的人说,大象就像扇子一样。

故事后续还说摸到大象不同部位的盲人都坚持相信自己摸到的是对的,为此还争论得不可开交。事实上他们都无法看到大象完整的样子,而且路过的吃瓜群众都在看他们笑话,没有告诉他们真相。所以后来“盲人摸象”就被用作比喻形容事物以偏概全的成语了。

虽然成语故事说的只是盲人的故事,但现实中我们也经常出现只以自己认知作判断的情况,就像《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说的:“人类其实一直生活在后真相时代:在信息不发达的时代被蒙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只相信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实。”

很多朋友都看过高圆圆和赵又廷的定情作品,电影《搜索》描述的网络暴力一样,为什么故事的开始所有人都指责高圆圆饰演的叶蓝秋不肯为老人让座呢?

那是因为我们都习惯了认同我们以为的真相、都相信眼见为实,但是见到的却只是真相的表象,如果没有往后一层一层的深挖,可能根本无从得知真实的情况。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看辩论比赛,看到正反双方都能各执一词只说大量对己方有利的陈述是一样的道理了。

有鉴于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真相难辨,在年英国公投脱离欧盟、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后真相”成为全民讨论的热点,并被《牛津大辞典》选为年度词汇。

所谓的“后真相”,就是真相和逻辑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被忽视,而情感煽动主导舆论的情形。

牛津大学生物科学学士,英士国际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全球知名商业咨询专家赫克托.麦克唐纳先生以他从事咨询行业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加上大量生动的故事和真实的案例撰写的《后真相时代》,向我们展示出真相是如何被信息传达者肢解、扭曲和掩盖的。

作为公关媒介行业的从业者,我看了这本《后真相时代》有三点启发可以分享:

01

真相有时候跟人的价值一样,取决于背景

《后现代真相》提到:“背景会极大地影响我们对现实的印象。”

小时候在语文课上读过一篇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故事讲述的是女主角玛蒂尔德一直慨叹命运不公,让美丽动人的她只能嫁给小科员,并且一直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后来终于有一次她丈夫争取到参加供职的教育部晚会的机会。

刚开始玛蒂尔德为没有可以出席晚宴的服饰十分懊恼,后来她丈夫把省吃俭用省下来的钱给她买了华丽的晚装,但她还是想配上珠宝首饰,她丈夫只能让她找好朋友借。但当她借到了最眩目的宝石项链,并且在晚会大放异彩以后,项链却丢失了。

为了买回项链,玛蒂尔德和丈夫倾家荡产并四处借债凑齐了三万六千法郎买来同款项链归还给好友。之后的整整十年,他们夫妻俩生活更加节俭了,还非常辛苦劳作才偿清所有债务。

某天,玛蒂尔德重新当年借项链给她的好友,她说出了当时把项链丢失并且重新买项链奉还的事情,这时她的好友非常诧异,并且告诉她原来的项链只是价值五百法郎的赝品。

小时候看这个故事是很震惊的,一边慨叹穷人的良知,另一边为玛蒂尔德跟丈夫为了一次的贪慕虚荣付出了大半生光阴去还债的代价有点不值。

故事也有讲述其实他们也曾想过买个假的项链来归还给朋友,但过不了良心的关口,也拉不下面子跟朋友坦诚丢失了项链,以后尽力存钱归还。

结果瞎折腾了许久耗费才知道原来借来的项链是假的,有钱人也未必所有珠宝都是真品,只是“有钱人”的身世和背景让你不会想像他们也会用赝品而已。

《后现代真相》书中也有一个异曲同工的例子,讲述一个伪造了几百幅名家艺术作品的匈牙利人德.霍利,他伪造的作品还带有马蒂斯、毕加索、莫迪里阿尼、莫奈和德加等名人的签名。30年间,他和他的同伙从美术馆和私人艺术收藏者那里骗取了数百万美元。

有趣的是,德.霍利的许多作品目前仍然在世界各地的美术馆展出,而且被误认为出自更加著名的艺术家手笔。所以他很得瑟地说:“如果我的作品在博物馆悬挂足够长的时间,它就会成为真品。”

后来德.霍利伪造的艺术品被认为是优质复制品,甚至在艺术市场还出现了伪造德.霍利的作品。但是德.霍利最后还是被指挥欺诈,结果他服用了过量的巴妥酸盐,死于异国他乡了。

我们经常说“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兜兜转转,真相始终会浮出来。”但有些真相是残酷的,例如《项链》中的主人翁,得知自己为赝品付出了十年的辛劳和光阴,这个真相对他们的打击也太大了。

所以《后现代真相》一书告诫我们要当心:“一是在不理解完整背景的情况下分享劲爆新闻的误传者。二是故意略去重要背景,尤其是引用他人话语的误导者。”

02

别太迷信大数据,知道数字背后的真相更有助于作判断

《后现代真相》中提及:“当某人试图说服你相信一个数字特别重要时,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其转换成包含相关背景的更具启发性的真相。”

看到这里,我想起了既擅长利用数字作营销传播,又毁于捏造数据、过分夸大数据的加多宝。

年,汶川大地震赈灾晚会中当时还拥有“王老吉”品牌经营权的加多宝公司捐出了1亿元人民币,让品牌的知名度响彻全国。

次日晚,当时极火的天涯论坛出现了一个题为《让王老吉从中国的货架上消失!封杀它!》的帖子,内容是:王老吉你够狠,捐一个亿!为了整治这个嚣张的企业,买光超市的王老吉!上一罐买一罐!

这个帖子在几天内被浏览50多万次,并在各贴吧、论坛多次转载。那时候自媒体还没开始盛行,广大网民的发声口多数是在论坛和贴吧,加多宝公司更是找了专门做水军的网络公司不断地传播“要买光王老吉”这个话题,当时实现的营销收益早已是捐款的那一个亿的N倍了。

但“王老吉”这个凉茶品牌本来并不属于加多宝公司,也不属于他们的母公司鸿道集团,而是属于国有企业广药集团的。

在年,鸿道集团主席陈鸿道以加多宝公司的名义与广药集团签订了“王老吉”商标许可使用合同,取得王老吉凉茶在中国内地的独家经营权,租金为万元/年,期限为15年,产品形式为红色易拉罐装。

无可否认,陈鸿道做快销品的营销是成功的,红罐王老吉年的时候营销只有一个多亿,到年已经突破亿了,甚至到年,王老吉的销售突破了亿。

但是毕竟王老吉的商标使用权是加多宝公司租来的,本来到了年就得归还了。当时陈鸿道舍不得把王老吉这只会生金蛋的母鸡归还,就设法行贿了当时任广药集团总经理的李益民。但是没多久就被揭发了。

记得当年法院判决广药集团胜诉,鸿道集团需要把租借的凉茶品牌“王老吉”归还的时候,鸿道集团是完全不甘心的。在裁决刚下来的时候,加多宝不断地用各种广告营销强调他们才是正宗王老吉,还用了大量的虚假数据来宣传炫耀他们的销售额。

例如他们的宣传语是“每售出十罐凉茶有7罐是加多宝”,那个广告一出,他们就受到了各方质疑,因为凉茶市场还是很大的,而且我们都知道广告营销虽然会稍有夸大,但不可能太过分。

之后一系列跟广药集团的官司中,加多宝之所以会屡战屡败,很大的原因是他们一再做假的市场数据。他们公布的营销数据是远胜于广药销售的王老吉,但纳税额却低于王老吉大健康公司。

所以说,出来混的还是得还的。近年加多宝的销量每况愈下,品牌影响力也越来越低了。

还有一项经常影响我们判断的数值叫“平均值”,例如我们会在每年年中或者年终看到政府公布全国每个地区居民的平均收入,低于平均线的人会经常叫惨,甚至高呼自己是“被平均”的一员。

学生时代的孩子更惨,一旦成绩低于教育局公布的“平均线”,就会被学校和家长列入“差生”的行列,有些性格叛逆的孩子不堪被对比反而会抗拒学习进步了。

那我们如何把数字的真相应用于现实生活呢?《后真相时代》提供了三点建议:

1、深入挖掘,以理解辩论中的每个数字究竟代表什么。2、确保你使用的是最贴切的单位,你所对比的事物处于同一级别。3、将数字放在背景中,将它们与其他相关数字进行比较,以显示它们的真实大小。

03

真相是个多面体,但人们有时会选择性地只相信自己认同的那一面

《后真相时代》书中写道:“我们可能会根据我们所认为的善恶道德采取行动,但是对许多人来说,喜好是一个更大的动力。我们渴望美味食物和最新时尚,为了去国外度假而长时间工作,为了回避某些人而走到马路对面,为了逃避令人不快的味道而离开房间。”

年末了,很多单位都组织了体检,身边的朋友从体检前一周就开始清淡饮食,希望体检的结果能相对让自己安心。结果拿到体检报告以后,还是有很多不能让人安心的警示。

有趣的是,刚知道自己身体出了什么状况,需要在饮食和作息方面作出哪些调整的时候,75%以上的人都会按照遵守至少一周以上。

但过了差不多半个月以后,除了个别情况严重到得做手术的朋友之外,其他人又恢复了之前的生活,该约饭的约饭,想喝酒的继续喝酒。

那什么是真相呢?当我们都知道自己的健康真相了,也知道什么生活方式才是对健康最有利的真相。但刺激我们作出选择的最大动机还是我们的喜好,就像《后真相时代》书中说的:

“我们被激发快感、兴趣或兴奋的事物吸引,排斥激发仇恨、恐惧或厌恶的事物。这些情绪对我们的激励作用远远超过了其他大多数心理驱动力。不同情绪以不同方式激励我们。”

《后真相时代》中提出了一个关于灵魂拷问的问题:“大多数人需要通过工作维持生存。不过,如果不考虑工资,工作是否具有吸引力?”

我也经常问身边的朋友、同事这个问题,他们都说我是精神上的理想主义者。

正如网友们的戏言那样:“别问我理想的工作是什么,我的理想就是不工作。”这句话才是大多数人心中关于工作的真相。

讽刺的是,为了生存而工作的人大多都只是每天过着重复而沉闷的生活,有极个别的最多也就是混个名成利就,但喜悦感很难从他们身上看出来,也很难从他们的经历引发大众更多的共鸣。

我想起有一次去韶关丹霞山玩,回程的时候打了个滴滴车到高铁站。路上滴滴车的师傅一直喊我别睡觉,不停地跟我聊天,他说开滴滴只是他的副业,他的主业是卖猪肉。

卖猪肉是他们家的家族生意,他从小就做了,每天凌晨4点钟起床去杀猪、准备开档,由于他们主要做批发的,一般早上9点前就卖完了。卖完以后他一般会回家睡觉,但是睡醒中午吃完饭他就开始无所事事了。

以前总是约朋友打牌消耗时间,这样的日子过久了觉得人生太没意思了。所以存到点钱以后他就去买了台小车做起滴滴车的生意了。

最有意思的是,后面他说到,其实开滴滴真没养猪赚钱,但能让他见识不一样的人。每次载上不同身份背景的人,跟他们聊天,可以让自己看到不一样的人生、听到不一样的故事。这个比养猪有趣太多了,所以他非常喜欢开滴滴车这个工作。

如果说赚钱的真相是愿意从事自己不喜欢的工作,那让你快乐的工作真相呢?就是不需要只为了钱而工作是吧?

记得湖畔大学的梁宁老师说过:“你不厌其烦的地方,就是你的天分所在。”

你们说开滴滴车需要天分吗?需要或者不需要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像那个养猪的小哥,他热爱开滴滴车这个工作。

热爱不仅能让他放弃每天下午本来可以不工作到处玩乐的休闲生活,不厌其烦地坚持当个快乐的司机。也能让他见识到更广阔的世界,时间久了,他跟同样在村里靠养猪为生的农民就拥有不一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了。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所说:“事物本无好坏之分,事物的好坏来自思想。”

所以很多时候面对真相的多样性,人们总喜欢看到自己认为合适的那一面,这个心理暗示虽然是片面的,但也未必是错的。

正如《基因组》和《理性乐观派》的作者马特.里德利说的:“不同的人看到的绝对不会是同一个真相。”

结语:

公关先驱爱德华.伯奈斯在年已经写道:“我们从未听到过的人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我们,塑造了我们的大脑,形成了我们的口味,提出了我们的思想。”

尤其在互联网资讯那么发达的今天,要获取信息太容易了。以致有人说过,知道了太多现实真相的残酷,极度怀疑人生了。

但我们也知道凡事都有两面性的,我们读那么多书,学习领悟那么多道理并不是为了无休止地活在感慨人生好难的不安情绪中。学会明辨事非,不要人云亦云才是我们为人处世的立足根本。

就像《后真相时代》书中后记总结道:“身处后真相时代,作为信息消费者,我们都免不了会上当受骗,唯有洞悉真相操纵背后的思维模式,我们才能更有智慧地处理信息,免受煽动式宣传和病毒营销的蛊惑,甚至改善真相的讲述方式,达成目标。”

参考书籍:《后真相时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189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