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ldquo象牙饭桶rdquo到
清末之后,戏班都是以老生和旦角唱大轴,因为生旦两行的戏多,这是顺理成章的趋势。以武生挑班的,清末自俞菊笙始,为时并不太久。而杨小楼一直都以武生挑班唱头牌唱了二十六年,这在梨园史上,占了特别的一页。但起初的杨小楼并不被人看好。
杨小楼,原名杨三元,出生于年,梨园世家。出生于梨园世家的杨小楼,最初被人骂“象牙饭桶”。后来杨小楼苦练技艺,终于甩掉了象牙饭桶的帽子。
咸丰初年,杨小楼祖父杨二喜手推独轮车进京,成为一名武旦艺人,擅长耍大刀片。父亲杨月楼,习老生、武生。他的扮相很佳,面阔耳大,仪表堂堂,有“天官”之称;拿手戏很多,尤其以演《安天会》的孙悟空有独到之处,人送绰号“杨猴子”。
杨月楼与谭鑫培,是换过帖的结义兄弟。杨月楼临终之际,将杨小楼托付给谭鑫培。从此,杨小楼拜在谭氏膝下为义子。谭鑫培按谭氏宗谱排序,为杨小楼取了新名叫“嘉训”。
出生于这样的梨园世家,杨小楼注定是要走上戏台,以戏为生。9岁那年,杨小楼进入了小荣椿科班学戏,为二科“春”字辈学生,排名春甫。
在科班学习期间,发育期的杨小楼不断长身子,身高臂长,无合适配演之角色。接着又到了变嗓的时候,进入“倒仓”期。这时,就有人说杨小楼的闲话了,讥讽他是“象牙饭桶”,意思是说徒具外表,但其实肚里没货,是个饭桶。
年,出科后的杨小楼只能离开京城,来到天津投靠奎派老生周春奎,搭入聚兴茶园“义顺合班”,充当“打英雄”也就是现在的武打戏龙套。
虽然每天在台上只是跟着翻跟头,打下手,但生性温顺又执拗的杨小楼并不自暴自弃,私下里坚持练功,冬夏不辍。每天演两场戏,又没有地方练功,他就在深夜或黎明,独自到聚兴茶园后院,戴月披星地苦练。
慢慢地,杨小楼悟到了扬长避短的窍门。根据张二奎一派的唱腔,找到了适合自身的发声方法,并领悟出“一抬二连三趋四颤”的方法,解决了身高臂长、舞台动作不雅的毛病。这样,不久杨小楼提升为“二路武生”,再后一些时候,又开始演一些小型武戏的主角。
之后,杨小楼去见义父谭鑫培。谭鑫培观看了他的表演后,很兴奋,介绍他拜著名武生俞菊笙为师。
俞菊笙,最初学武旦,后来改习武生。他的身躯魁梧,扮出戏来雄猛威武,气宇轩昂,有古代大将的风度。又由于他的面庞宽阔,高额巨目,勾出脸谱来特别显得威严开朗,神采奕奕。就长相而论,杨小楼与俞菊笙倒也有几分相似。
于是,坊间有了这样一个传说——小楼之父杨月楼与俞菊笙为至交。两位夫人先后有孕。杨、俞二人约定:若一男一女,则指腹为婚;若二男,则换子。年冬,俞菊笙之子俞振庭诞下,过两年杨小楼来到人间,按照当初约定,二人换子。杨小楼拜师学艺,因其为俞菊笙亲子,所以俞菊笙倾囊传艺,这就是外界所谓的“杨小楼得其八九,俞振庭得其二三”。
太优秀也是一种“罪过”。传言一出估计广德楼先期出镜无数次的楼主俞振庭自己听了也是一脸懵。他唱的《金钱豹》也不差啊,怎得就“私自”给他换了个“爹”。
得到了俞菊笙的真传之后,杨小楼技艺自然大进。后来,杨小楼以“小杨猴子”艺名演于津门,《长坂坡》为其家传,《艳阳楼》为俞亲授,加上猴戏《水帘洞》等一炮而红一炮而红。
当时,就连饭馆跑堂的端着菜,也学杨的声调高喊“闪开了!”这是《艳阳楼》高登的台词,可见杨在津门影响之深。
杨小楼载誉返京后,得谭鑫培提携,不仅合作演戏,还让他演大轴,并传授其《战宛城》等。自此“杨小楼”三字扬名京城,并享有“活赵云”美誉。“象牙饭桶”的帽子,终于被杨小楼甩掉了。
(文中图片信息来源于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