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亲文化与固始茶之王审知与固始茶

王审知与固始茶

文/席孝华

媛媛:茶之你和我04:27来自固始振华影视

历史上,福州很早就有居民,但在西周时期,只贵族有姓氏,而庶民无姓。

福州地处蛮荒之地,闽族只有图腾,没有姓氏。只有到了中原士人南下福州,同闽族人融合,从而带来中原的姓氏文化。今福州话仍把女子称为“诸娘人”,称男子为“唐部人”,可看出原福州人的无姓状态。他们同中原人士融合后,便采用了中原人的姓氏。

史料记载,福州姓氏大多来自河南省固始县。

汉武帝灭掉闽国后,将其遗民迁徙至江、淮间。而这些遗民不可能与故土割断,就不断返回到福建,来来往往。这样,地处江淮腹地、河南安徽交界的光州(固始)与福州就存在着一条古代的交通要道,即由福州出闽北到江西,经九江过长江,进入安徽,由安徽寿州到河南光州固始。

唐初,陈政、陈元光入闽;唐末,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两次南迁,致使大批固始人进入福建,留居福州。这些被称作“唐部人”的男子姓氏便作为福州姓氏的主要渊源了。

因此,福州的姓氏有“陈林半天下,黄(王)郑满街排”之说。

一、固始茶融入泉州

宁可百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云:茶者,南方之嘉木。然而,福建茶却跟固始茶渊源已久。汉武帝灭掉闽国后,将其遗民迁徙至江、淮间,主要居住在大别山东北麓一带。

据史料记载,福建茶叶谱系由闽王王审知从中原带入泉州,生根发芽,逐渐形成了泉州特色的茶叶并流传下来。宋元时期,泉州的种茶、制茶和饮茶工艺已经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当时泉州最为有名的“清源茶”曾盛极一时,与德化瓷一起,随商船从刺桐港出海远销。“清源茶”的外形及口感跟固始的“小青茶”(民间又叫“小把茶”)如出一辙。

英语“Tea”便是闽南方言的转音而成为欧洲各国对茶的称呼。明代开始,泉州府所产的乌龙茶已经进呈到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跟前,成为享誉最高的贡茶之一;清朝时,安溪茶农发明了茶树短穗扦插育苗技术,培育出现今风靡世界的名茶----铁观音,极大地推动和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茶叶的发展,福建泉州与茶的深厚渊源由此可见一斑。

那么,王审知何许人也?

王审知(年—年),字信通,又字详卿,号白马三郎。原籍河南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唐景福二年(年),王审知随黄巢之部将王潮进入福州,先后任福州观察副使、琅琊王、中书令、福建大都督长史、闽王等,是五代十国时期闽国的建立者。

公元年(乾宁四年)王潮去世,王审知继其位,朝廷任他为武威军节度使、福建观察使,累迁至检校太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琅琊王。公元年(天祐四年),后梁太祖朱温升任王审知为中书令,封闽王。王审知在位时,选贤任能,减省刑法,珍惜费用,减轻徭役,降低税收,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公元年,王审知去世,终年六十四岁,谥号忠懿王。其子王延钧称帝后,追谥为昭武孝皇帝,庙号太祖。

王审知重视经济建设,发展水路交通,开辟黄岐半岛“甘棠港”,扩大内外贸易。重视发展农业、手工业生产,重视文化教育。他鼓励农民栽种茶树,产销茶叶,从而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在王审知的领导下,闽北开办了很多茶厂,有官焙8处,民焙处,为福建茶叶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王审知的贡献

据《新唐书》载:王审知治闽,勋劳卓显,因而代颂其功,史不绝书。

那么,闽王王审知的功绩有哪些呢?

1、睦邻保境,尊奉中央,轻徭薄赋,与民生息。

作为黄巢的义兵部队,王潮、王审知原本是反朝廷的,但王审知民族大义极强,他统一了福建,巩固边疆海防,使福建免遭战乱之灾,百姓免受繁役苛赋之苦。尤其在“四方窃据”的乱世,而王审知民富兵强,左右纷纷劝其称帝时,他力排众议,拒不称帝,始终不渝地坚持“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作闭门天子。”

王审知真心实意地尊奉朝廷,“致君愈勤,述职无怠。万里输贡,川陆不系其赊;一心尊戴,风雨不改其志。”同时,王审知整顿吏治,广纳贤才,以巩固政权。在福州、泉州等地设“招贤馆”,接纳中原各地避乱的知识分子,或委重任,或作幕僚,或使以执教。在其当政的30余年里,正置群雄纷争、武力割据的五代十国初期。而福建从未对外邦用兵,也未受外邦侵侮,境内一片升平,成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变化最大、最为安宁的地区。

2、重视发展生产,劝农兴修水利,发展茶业贸易

王审知亲自主持疏浚福州西湖,围海造田,在平原地区推广双季稻,在武夷山区开垦茶园,种植茶树,茶园达余处;因地制宜发展纺织、陶瓷、冶金、铸造等工业生产。主要表现:

第一、发展水陆交通。天复元年()他在筑罗城的同时,挖护城濠,建去思桥、津通门等。天佑三年(),王审知又在福州正街(今东街口北)毛应桥南筑还珠门,建南关桥(今称安泰桥),还开通沃桥浦,引潮贯城,后梁开平二年(年)建沙合桥(又名九仙桥)等。

第二、扩大内外贸易。王审知执政时,取消闽江流域的关卡,以便利货物畅通,保护山区、沿海城市的茶叶等物资交流。他在黄岐半岛开辟对外贸易港,史称“甘棠港”。随后,福州与朝鲜、印度、苏门答腊的三佛齐等国家,都经常有使者和商旅往来,在福州等地进行经济、文化等贸易活动,舶来品有象牙、犀角、珍珠、香药等应有尽有。

第三、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王审知委派有生产经验的颜仁郁管理农业,又派得力的官吏“出巡州县,劝课农桑”,把因战乱而流亡各地的农民尽数招抚回乡里,给予合理安排,鼓励他们开荒造田,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王审知决定凡耕种“公田”,其税“什一”,“敛不加暴”、“莫有出征之役”等来减轻农民负担,他还鼓励农民栽种茶树,大量生产出口茶叶等,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他重视兴修水利,如修浚福州西湖,把原来周围20里的西湖,扩展到40里,灌溉闽县、侯官两县民田;在福清筑海堤,防潮护田,灌溉民田数千亩。

第四、发展茶业和陶瓷业。

王审知在闽北山区开办了很多茶厂,官焙有38处,民焙有1处。在福州西南,王审知建炉冶13所,供铸造瓷器用。在建阳,陶瓷业也较发达。在汀州置铅场,铸铅钱和铜钱。后来又铸大铁钱,以五百文为一贯。王审知任职期间,福建经济建设有很大发展,出现了“时和年丰,家给人足”的现象。

古代福建和中原交通及王审知兄弟入闽路线

第五、倡导文教,兴办学堂,培养人才。

王审知采纳了翁承赞的建议,在福州“建四门学(高等学府),以教闽中之秀者”,选知名人士黄滔等担任“四门博士”。在王审知的倡导下,当时的福建州有州学,县有县学,乡僻村野设有私塾,“幼已佩于师训,长者置国庠”,极大地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

王审知还重视搜求书籍。天佑元年(),王审知组织了大批知识分子,搜集缮写各家遗书,奉献给唐政府,充实编史资料,又为徐寅刊印《钓矶文集》等,为抢救和保存祖国的文化遗产作出了贡献。王审知还修复和创建许多寺和塔,他在主政时,兴建和修复了座寺和6座塔,这些寺塔有的为后代留下了有价值的文物,也就是旅游资源之一。王审知为唐末五代时期福建的社会安定、稳定、经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显著成绩,受到后人的好评。在其故乡固始县城有王审之路。

三、周导与北苑贡茶

提起王审知,又不能不提福建茶神张廷晖和周导两个历史人物。

周导,字宗政(—年),进士,唐末随闽王王审知,从河南光州固始入闽;五代后唐长兴三年(年),周导隐居宁德县的白鹤盐场,后晋开运三年(年)隐居宁德天山山麓西乡(今蕉城区洋中镇)。宋乾德五年(年),周导以“德高望重”,很得宋太祖赏识被召上朝,授中书右相、金紫光禄大夫。

周导后裔后播迁至洋中镇、洋中街、北洋村、陈家洞、芹板头、六都村、浙江平阳、浦城、周宁、古田、屏南、福安、霞浦、福鼎、寿宁、政和等地,堂号“汝南”。

周导从中原著名茶区----光州(固始)带去先进的茶叶种植、生产、制作技艺(饼茶为主),并与当地天山茶区原有的产茶技术相结合,产制出的贡茶、礼茶,品质优异,对当时天山茶区产茶技术的创新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据考证,历史上周姓有七支。北宋末,周导属于从宁德西乡芹坂头迁入万石洋的周售派系。该派系为周举元后裔。

周举元,号及三,官太师。唐广明元年(年)黄巢陷京都,次年又陷河南光、寿二州,周举元偕子周庾及孙周导等与同乡王潮、王审知随王绪离开河南光州(固始),后入闽籍。“光启元年(年)陷汀、漳(福建),后众推王潮为将军。唐景福元年(年)周举元与王潮、王审知等进入福州。”(《王审知与福建的进一步开发》)王审知就是在林硕德、周举元、林廷浩、杨沂等人的大力支持下,率军攻打福州。经过一年多的苦战,于年5月攻下福州的。

周举元有14子,长子周庾,随父定居福州,其余分居古田、建宁、剑州(今南平)、永福(今永泰)、连江等地。周庾,号廉甫,官节度使,有4子,长兴次隆三骏四导,随王氏兄弟入闽。长子周兴迁浙江温州平阳县;次子周隆迁古田县周家墩;三子周骏迁连江周家墩(今连江县凤城义井兜);四子周导,字宗政,号梅堂,迁宁德县蓝桥,后唐乾符四年授金紫光禄大夫。

周导有5子,长霆次震三霈四霓五云。长子周霆,号剑峰,官户部尚书,居洋中;次子周震,开宝八年授吏部侍郎大司徒,居濂坂;三子周霈,官兵部侍郎,太平兴国有战功,升大司马,后为司空,因运粮殁于官,居温州平阳;四子周霓,号代土,初授郡职,后为侍御大夫,镇守篮桥;五子周云,初授县令,随母荣国夫人迁建宁府浦城县关前。周霓子周斌官朝议大夫,迁宁德陈家洞。

周斌有四男,长伟次倌三儐四僆。长子周伟,官九寺卿。周伟生男七:长售次哲三誉四啟五尚六谷七吉。周售,周伟长子,生男三:长琚次珍三璋,迁居罗源万石洋。周琚生子名锳,后周锳迁连江周溪,即今族人居处地方,又名首占;周珍,字文荐,开基香山(今霍口乡香岭村);周璋未见迁出记载,应是留居万石洋了。

四、茶神张廷晖

张廷晖,字仲光,号三公,生于后唐初,约公元年,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县魏陵乡祥符里,其太祖张岩,随王潮入闽为俾将。祖张谨为福建招讨使,追巢黄巢,战殁于政和铁山,祖世落籍于建安东苌里水北街,世表生态,态生廷晖。

1、北苑御茶园

父亲是东苌吉苑里的种茶大户,到廷晖手上已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茶焙地主,成为一方殷富。在霞镇、大房、彦墩一带,廷晖拥有方圆三十多里茶园。

廷晖尤在蒸青碎末向研膏茶演变的发展过程中做出了毕生的努力和贡献;廷晖病逝后,茶农茶工立祠纪念这位茶业的先行者,御苑漕官为褒彰张廷晖的历史功绩,在凤凰山翼地建立“张阁门使庙”,俗称“张三公庙”。

北苑御茶园,缘自张廷晖将凤凰山及其周围方圆三十里茶园产业献给闽王而受封“阁门使”,即成为闽国御茶园。至唐末,由宋至元至明,历代朝廷都在北苑建立“龙焙”,并派遣重臣督遣贡茶。茶品登峰造极,名冠天下,使团茶采制技艺达到世界巅峰。

随着北苑御茶的飞黄腾达,洛兴中宋高宗赵构赐额“忝利祠”,封张廷晖为“美应侯”,令建祠奉祀。后朝廷又累加“效灵润物广佑侯”,即封“济世公”。由于朝廷屡屡加封、追褒,引发民间情感倍增,茶农茶工深深敬仰张三公贤智才艺,尊为神明。久而成俗,香火延绵,虽几经战火,或茶毁而祠存,或庙焚而复建。福建建瓯市宗教局于年7月批准“北苑凤翼庙”为保留寺庙,予以依法保护。现在,“北苑凤翼庙”已着手重建,即将成为“拓古融今寻旧梦,宏中扬外创新篇”的茶苑游览胜地。

建溪流域生产的茶叶自古即称建茶。

建茶自常褒出任福建观察使并于唐贞元初()兼任建州刺史,实行制茶工艺改革,把蒸青茶叶研末和膏,压成茶饼,创制了研膏茶以来,就有了长足发展,誉播东南。

后蜀词人毛文锡作《茶谱》时,将建州所产的腊面茶列为全国名品。到唐朝中后期,建茶声誉更播向全国,陆续向外省、特别是西南繁衍。建州经济在茶产业带动下,悄然走进繁荣。然而,到五代十国时期,建州累遭兵灾战祸,特别是王审知几个儿子争权夺位,互相残杀,而且多起战争都发生在建州。

公元年,建州刺史王延禀知道闽王延钧有病,遂率子及兵将攻福州,兵败兵溃被刺死,闽王王延钧派王延政督建州。后来,王延政不服政变上台的新闽王延曦,又发生了多次磨擦,公元年王延政在建州自立殷国。

战事频生,建州民不聊生,茶业无法维持,没利可得却要交税,于是,张廷晖于闽龙启年间,把凤凰山方圆三十里茶园献给闽国。那时,王延政还没有立国称王,为讨好闽王,在接受张廷晖献茶园之后,立即派大臣潘承祐,学羡阳,开办皇室独享的御茶园,因为地处闽都之北,故取名北苑。为了褒奖张廷晖献茶园之功,王延政报请闽王封给一个空衔的“合门使”官职。

“合门使”是什么样的职官呢?

据《中国历代职官词典》及史籍记载,这种职官始设于唐朝中后期,宋代完善实设,官署名叫“合门司”,司内置东、西上合门使与副使、宣赞舍人(也叫通事舍人)、合门氐候,负责掌管皇帝朝会,宴请时赞相礼仪,说白了就是司仪官。张廷晖身不在朝中,封这种官职予他,完全是个只拿俸禄、既无实权又无事干的虚职闲官。

潘承祐是闽国管财政的官,不懂茶事。他主持北苑茶苑之后,便把张廷晖牢牢地控制在身边,帮他庶理采造等茶事。为了取宠闽王,潘承祐理财有方,张廷晖造茶有术,当年便造出腊面茶“耐重儿”,以后又出了“京铤”。一些古茶书和史籍资料中都肯定了张延晖在蒸青碎末茶向研膏茶演变发展中做出了很多努力和贡献。闽国灭,宋朝立,开宝年间,北苑御焙被宋朝廷接管,继续派漕官督造御品官茶。

2、敕建恭利祠

张廷晖病逝于宋太平兴国末(或年),享年不足六十岁。具体死因和日期没有记载,当地老百姓历代相传张廷晖的忌日是农历四月十四。

宋咸平间(—)督造官茶的漕官褒念张廷晖献山建园,制焙御茶的功绩,奏请颁诏在御茶园内就地立庙祭祠张公,久之“祈祷有念”,茶工茶农逐渐将其神化,民间把该庙称茶神“张三公庙”。

鉴于北苑的龙团凤饼飞黄腾达、登峰造极,宋绍兴中(—)朝廷加封已死去数十年的张廷晖为“美应侯”,赐匾额曰“恭利”,勅令建“恭利祠”祀之。此后又累加“效灵润物广佑侯”,进封“济世公”,封张廷晖妻范氏为“协济夫人”。

宋代著名诗人陆游曾担任过福建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在建安驻扎有年,深爱建茶,自称是茶圣陆羽的第九代玄孙。陆游写了大量诗词,据说,光茶诗就有三百多首,其中很大部份是写建茶,赞美龙团凤饼的。有些茶诗中表明他要继承祖上(陆羽)事业,成为不愧于茶圣后裔的茶人。还有人著文,说陆游曾经萌想死后能当个茶神,但到了建安后,看到那么多茶工茶农对张三公的崇拜信仰,他的冥想泯灭了。此话未必可信,但反映了人们对张廷晖被封为茶神的拥戴。

“恭利祠”因战争数度毁坏。元至正十二年()由里人周长募资重建。明洪武二十年,朱元璋下令罢造龙凤团茶,御焙消失。自闽王龙启初年设御焙到明洪武罢造,北苑御茶历时年,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处可以攀比的茶叶宝冠上的闪亮明珠。

御茶罢造后,建茶仍为贡品。历代茶工茶农深情缅怀这位平生为茶业献身的先行者,诚尊为神,供奉香火,久而成俗。“恭利祠”香火不断,每到清明前,各地茶农都到这里烧香,祈求风调雨顺,茶园高产,制焙顺手,质量上乘,价钱看好,制茶平安。庙宇久盛不衰,虽经战火。或茶毁而祠存,或庙焚而重建。

民国二十六年(),自幼流落霞镇村的政和人谢仁水(小名犁壁)主持乡绅共同出资或募捐,重建“恭利祠”(民间称“凤翼庙”、“张三公庙”)。民间捐资极踊跃,庙宇新建完善后尚留有余资,主持者随将余金埋入土地中。

解放初期,土匪吴勇部绑架该庙主持,勒索去黄金十四小两。文化大革命期间,庙宇被拆毁,遗存被破坏,霞镇、上元两村“红卫兵”再次从庙殿地下挖出黄金六两七钱,银元15块,后金银由两村对分。

改革开放后,建瓯茶业大踏步发展。年,霞镇村茶农吴双婢自当缘首,向村民募资,并得到村委会支持,重建“恭利祠”(凤翼庙)。今庙建原址,坐东北朝西南,正殿供三公,左三圣公王,右陈林李大奶,正殿之右建膳厅宿舍,土木结构,建筑面积平方米。年,霞镇村委会划庙地三百余亩,归庙宇管理,以资经济接济。

为了顺应民意,发展茶业经济,提升茶叶文化,福建建瓯市宗教局于年7月批准“北苑凤翼庙”为保留寺庙。年6月5日,建瓯市宗教局又以《宗场临字号》登记在案。在当年张廷晖捐出的御茶园遗址上进行的考古发现成了福建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北苑御茶园遗址也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419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