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身份证不但分等分级,还有防伪技术

身份证对于现代人来说,已是必不可少的东西。乘坐交通工具、住宿、购置住房、银行存取等等都不可或缺。特别是身份证还有防伪标志,人手一证,走遍全国无忧。

追本溯源,身份证不是无本之木,而是源远流长,从先秦时即有其雏型,经过隋唐大兴,直至明清,不同朝代拥有各种形状各种用途的身份证明。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大唐鱼和满清的腰牌,不但分等分级,还具有防伪技术,令人叹为观止。

身份证

秦国照身贴:最早的身份证

中国历史上最早有记载的身份证,当属先秦时商鞅变法中启用的照身贴。一块打磨光滑的竹板上,刻有持有人的头像、家族住址、出生年月、性别等信息,以供官府和公职人员随时查验。

这就是照身贴,跟现在身份证的设计思路已经非常接近了,可见古人的管理思想是十分先进的。

一块照身贴可谓是将人与土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此人无论到哪,都可追溯其家族根源,对官府的管理极为有利。

照身帖

鱼符和鱼袋:最耀眼的身份证

照身贴这种竹制身份证在唐朝时得到巨大改变。

古代调动兵马最常用的是虎符,但李唐祖上有一个人叫李虎,古代人为长者避讳是非常严格的。

为此,李渊登基后进行身份证改革,初期曾短暂使用银兔符,后来文武百官统一使用鱼符。取义鲤鱼与李谐音,并且古代洛书出于鱼腹,天降祥瑞,大吉大利。

这种鱼符多用金、银、铜制成,分成两片,上面有穿孔,以方便佩戴。鱼符上刻有官员的姓名、任职衙门及官位品级。并用专用的袋子盛放,谓之鱼袋。

鱼符

唐朝规定,三品以上佩金鱼袋,五品以上佩银鱼袋,六品以下只能佩铜鱼袋。

唐代官员的衣服颜色也是有严格规定的,三品以上着紫服,五品以上穿绯服,六品七品为绿服,八品九品套青服。想象一下,一名青年官员穿着紫色的衣裳,腰间佩戴着金色的鱼袋,那身行头是何等耀人双眼,又是何等令人艳羡,身份地位那是妥妥的上层人士。

武则天大周朝时,曾短暂启用过龟符。古代龟的名字非常大气,号为玄武,寿命绵长,并与武则天同姓,因而被采用。

当时三品以上大员才能佩金龟,后世大名鼎鼎的“金龟婿”即来源于此,女婿是三品以上大官,这对于岳父岳母和妻子来说是相当荣耀的。

宋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简化,将鱼符废用,仅剩下鱼袋来表明官员身份地位,当然也是与衣服颜色相配合,共同定位身位和地位。

金龟

明朝牙牌:政治凭信和管理证明

明朝时在身份证形状和材质上做进一步改进,变符为牌。这时期主要实行的是牙牌,其材质多为象牙,状,上刻持有人的姓名、官职、工作衙门及工作履历。

其中最主要的是朝参牙牌。大臣入朝参见皇上时所持的牙牌,“以察朝参”。朝参牙牌分为“勋”、“亲”、“文”、“武”、“乐”五种,其中公、侯、伯佩戴“勋”字号牌;驸马、都尉佩戴“亲”字号牌;文官佩戴“文”字号牌;武官佩戴“武”字号牌;教坊司的大臣则佩戴“乐”字号牌。

朝参牙牌在明代的朝觐制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佩戴就无法上朝。

其次,祭祀牙牌。帝王祭祀天地神祗和祖先郊庙时,所有陪祀的供事、执事人员都要佩戴牙牌。按人员等级身份分为圆花牌、长花牌、长素牌。

其三,长随奉御出入宫禁牙牌。明朝在内宫十二监设置长随奉御一职,官阶为正六品,长随奉御行走宫内必须佩带牙牌。

牙牌

另外,符牌在民族事务管理中的功用。

土官使用金字红牌。明朝沿袭元代土官制度,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湖广和广东琼州等地设置土司,明中央颁发符印,制定土司职官的等级以及承袭、考核、缴纳贡赋、应征等制度。

给土司颁布的就是金字红牌,铜信符五枚,其中的一枚内有阴文“文、行、忠、信”四字,与其他四枚合计编某字一号至一百号批文,勘合底簿其字号。

以茶易马金牌。明朝制作金牌信符,与诸番族要约进行茶马贸易,共发放四十一面金牌,金牌的下号颁给诸番,上号藏于朝廷内府,三年官员进行一次验符。

明代还对那些开国元勋们颁发赏功铁券,共封公六人、侯二十八人。

免死银牌

清朝腰牌:分领域分类专项使用

清代腰牌是在皇太极时启用的,按照身份、官阶发放佩戴,满汉一视同仁,其后官员逐步用帽子上的帽珠来表明级别,帽珠用宝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属等制成。一品大员戴红顶子,老百姓帽上无珠,只能用绸缎打成一个帽结。

清朝腰牌在中下层和民间得到广泛使用,从帝都皇宫到边疆哨卡,从文武百官到商户挑夫,腰牌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清代腰牌一般为木质,尺寸各异,形状基本为椭圆形或长方形,一面标有持牌者当差衙门、姓名、年龄、相貌特征及编号,另一面标注发牌机构和制造日期,并以满文钤总管内务府印,使用年限三年。

清朝使用量最大的是宫中腰牌,由内务府制作,发给内阁、内务府及内廷行走各处供事的书吏、苏拉、皂等,更换频率也是最高的。

虽然有腰牌辅助监管,又有禁军守护,但因为内务府在腰牌日常管理上的疏忽大意,加上禁军守卫的漫不经心,当时只要弄到腰牌,就能混进宫中,这类事情在清朝经常发生,屡禁不止。

在清朝后宫里还有一种绿头牌,是后宫妃子的身份证,因牌的顶端涂有绿色而得名。晚饭后由太监将众多妃子的“身份证”放进一只银盘内,皇帝想要宠幸哪位妃嫔,就将其“牌”翻过去,这就是俗称的翻牌子。

关隘腰牌,主要是在与安南(越南)接壤的云南、广西等地,以及东北各省与朝鲜相邻的关隘,是当地政府在来往客商贸易中检查有无违禁货物时使用,钤烙火印,于进口时缴验查销。

特别是当地村寨的无业贫民以为商人挑担货物进出为生,官府为这些挑户制作腰牌,进出关卡以腰牌为凭,挑护的安全和利益得到有效保护。

关隘腰牌因为结实耐用、便于携带,不久就在内地的商税关卡中推行开来。

船户腰牌,清康熙年间,对于运河及沿海等水路行走的船只中商船和渔船的船户、水手、舵工,统一发给腰牌,上刻姓名、年貌、籍贯等,方便官兵查验。这主要是保护船户和水手的安全。

清廷还曾以此为引,打击了一批不敢使用船户腰牌而上岸盗抢的海盗匪徒,并借此严格整顿了漕运纪律。

还有诸如防止搬运工人偷窃粮食的仓户腰牌,防止私贩食盐的领盐腰牌,防止有人冒充官员随从混入考场作乱的考场腰牌等等,不下十余种之多。

清朝时甚至还出现一个笑话,在乾隆时期江浙一带的匪帮也以木质腰牌为凭,结帮抢劫,结果被官府按牌索骥,一网打尽。

另外,在古代还有一种特殊职业证件-----度牒,是僧人出行、寺庙挂单等专用,也是由政府制作发放。因为古代和尚享受诸如免除役税等特权,还曾有个别政府以售卖度牒来增加财政收入。

当然还有一些临时身份证,如路、门券等,必须在规定时间、地域内使用,类似于通行证和介绍信的性质。

腰牌

管理和防伪:各显神通

古代身份证的使用既然如此广泛,肯定会有人动心伪造,那么古人是如何进行防伪工作的,各个时代都有各自的招法。

第一道防伪技术:提高制造门槛和成本。

唐朝鱼符的制作载体是金、银、铜,这些都是珍贵的金属材料,并且属于国家专控。明清牙牌和高级腰牌的制作载体象牙,更是较为稀少,多为进口。而且掌握制作工艺的工匠都是登记在册,受到政府严格管理。按照相关法律,一旦伪造,参与者和使用者都要获罪。所以很少出现伪造。

第二道防伪技术:严格核查古代身份证上的文字信息。

政府机关拥有详细准确的个人户籍档案,古代身份证是按照个人档案进行刻制,载有个人姓名、年龄、官职等信息,无法随意编造。并且高端腰牌上还刻有持有者人的面部特征,图文并茂,更加严谨。

第三道防伪技术:造型特殊。

古代身份证对于制作材质、造型、纹样、文字种类以及尺寸大小,制作发放部门等都有严格规定。级别、部门不同,身份证都不相同,像鱼符之类还做成左右对称形状,一半留在政府,一半个人持有,一经核对,即能识别真伪。

第四道防伪技术:与服色配套使用。

古代官员按照级别划分,穿的衣服样式、颜色均不相同,什么颜色配什么样的身份证也都是有规定的,否则就要治罪。

古代官员服装样式

小结

商鞅创设照身贴,主要目的是切实落实变法措施,方便国家的管理和运营。

然而在其后的封建皇朝里,古代身份证逐渐演化为区别不同等级、不同阶层的人之用,成为封建时期阶层化的主要象征。

身份证从古代发展到现代,从民间走近权贵,又从特权阶层走入普通民众,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

现在人人都有身份证,希望人人也都可以称作是有身份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455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