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职人,万木自成荫

文|阑夕

今年高考后引起最多讨论的热点,恐怕就是张雪峰用那番激进的言论奉劝家长不要让孩子报考新闻专业。

从义正言辞的大学教授到张雪峰直播间里无比焦虑的普通家长,下场争论的人各执一词,反方在强调新闻学的多元技能和广泛前景,正方则说张雪峰的建议是普通工薪家庭的「最优解」,有人讲道理,有人谈人情。

这件事最令人唏嘘的地方,还是双方在你言我语的争辩过程里,完全忽略了本该是主角的孩子的感受,他们身处人生最迷茫的时期,还未出象牙塔便被双方灌输了如此多基于现实主义的社会法则,不仅难以消化,还无形中被剥夺了自主选择权。

其实民间很早就流传着七成大学毕业生都不会从事专业对口工作的说法,这个数字或许不会很精确,但也侧证了专业选择并不会完全决定人生走向,甚至在大学里学到的东西只能帮助学生入门某个领域,大部分都无法照本宣科地应用于职场。

所以学生本人的意愿,在张雪峰事件中的优先级要天然高于其他任何因素,因为很大程度上,职场并非大学四年求学光景的延续,而是另一个崭新的起点。

根据《知乎年职场人观察报告》显示,知乎职场搜索的高频次内容除了与工作技能和知识相关占比46%之外,MBTI职业性格测试和工作的选择和意义等相对软性的搜索占比同样高达42%。

复旦大学教授梁永安在去年知乎的职场季活动上曾说到,「当今年轻人面对工作意义的痛苦时,本质既不是身体的苦,也不是功利性的苦,很大程度上是在精神上的苍茫」。

相较于硬件层面的知识,厘清工作之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同样重要,这种思考并不会因时代变迁而落后,它是人生中另一笔重要的财富。

于是知乎也将自己擅长的事延续了下来。

···

知乎上有一个高达多万浏览量的问题:「工作十年以后,你们悟出了什么职场道理?」

如果是知乎的老用户,便不难发觉类似的问题实际上与知乎早期的精英叙事路线相悖,彼时人们分享的多是某领域的干货知识,比如编程语言间的优劣之分,或是企业管理上的经验之谈。

相较于前者,「职场道理」的话题似乎并不能对工作内容起到直接的帮助,它更多讨论的是人与工作的关系,或者说工作状态下的人该如何自处。

而正是这种软件层面的回答,却在用户间引发了高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728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