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制品制作原理及烟台市博物馆藏精品象牙
(一)烟台市博物馆藏清象牙席
烟台市博物馆藏清象牙席,长厘米,宽厘米,厚0.1厘米。此席选用当时暹罗(古泰国)进贡的象牙,经过酸碱药水浸泡后,分割成0.3厘米宽,0.05厘米厚的篾丝,经过精心打磨光滑,然后编织成席。边有檀色漆边三周,用4.5厘米的黑色绸缎包边,缝纫技法精准。纹理呈人字形,席面白净,伸展自如,夏天抚之温凉。
象牙席的制作尤其浪费原材料,象牙自身有纹理,纹理顺着象牙的弧度生长,制作时只能顺着牙纹的走向将原材料加工成篾丝。由于象牙形状下粗上细,在制作篾丝时一只成年象的象牙只能使用10%左右,且北方天气干燥,不利于象牙的软化,所以象牙席一般是在南方制作完成,再作为贡品上贡进京。传说制作一张象牙席需要60名工匠,花费18个月的时间才能制作出来。
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各作成活计清档》记载,由于象牙席的制作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工艺复杂,制作5张之后被雍正帝下令禁止,此后再无新制象牙席问世,象牙的软化工艺也已失传多年。雍正年间象牙席5张,现存世3张,烟台市博物馆藏象牙席为其一,另两张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这3张象牙席皆为国家一级藏品,珍贵无比。20世纪70年代,烟台市博物馆将流落在民间的象牙席征集入藏,精心保管至今。作为烟台市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此象牙席经常在重大展览中亮相。
(二)烟台市博物馆藏清代象牙雕韩湘子摆件 烟台市博物馆藏清代象牙雕韩湘子摆件,高22.7厘米,直径4厘米。此象牙牙质细腻,造型饱满圆润,雕刻时产生废料较少,坠手感强,为上佳之材。此件为一古代年轻公子形象,头向左转,昂首看天,手持竹箫,箫上有流苏紧贴衣服,为八仙中韩湘子的形象。
人物面部丰腴饱满,采用圆雕技法,面容俊秀,柳叶眉,丹凤眼,眼珠点黑,鼻梁高耸,嘴唇精致,极为传神,神情清高却不显呆板。发丝采用线雕技法,丝丝分明,脑后裹方巾,有丝带垂至肩部。人物身着宽袖搭襟长袍和长裤,宽袖,袖长至腕。衣纹顺畅,自然下垂,腰间束带,打结系扣,下结穗头流苏,衣纹雕刻简练,更显飘逸,足穿平底鞋。衣领与内衬衣表面饰线刻花纹,清雅别致,不张扬不媚俗。
手指修长,轻握竹箫。雕刻技法以隐起、起凸为主,略加少量线雕和镂空雕,圆雕、线雕、浮雕三种雕刻手法皆有。刀法刚柔并济,繁简结合,工艺水平甚高。因年代较远,牙体表面有明显笑纹,色泽发黄,包浆温润,深处呈栗皮色,抚之手感温润细腻。此摆件截取象牙尖部一段为原材料,无拼接痕迹,利用象牙本身自然弯度营造出人物身体的昂首挺胸动态,表现了韩湘子文人清高自傲与蔑视权贵之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9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