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中的威海65明尚书丛兰的故事
据《文登进士》载,丛兰,字廷秀,号丰山,文登县城关人。官至明朝南京工部尚书,赠柱国太子少保。弘治三年(),登进士榜,官户科给事中。弘治十一年()晋升为兵科右给事中。正德三年(),晋升为右通政。正德五年(),晋升为通政使,又选为户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总督宁夏、陕西等三边军饷、粮储。正德九年(),晋升为右都御史,总制宣化、大同和山西偏头、宁武、雁门等关隘军务。正德十年(),改命总督漕运,兼巡抚江北。正德十五年(),晋阶资德大夫,勋正治上卿。这年冬,升南京工部尚书。
丛兰父亲名叫丛春,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人。家里的生活虽不富裕,但农闲时丛春做点豆腐卖,辛劳一年却也温饱有余。明景泰七年(),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丛兰降生于这个勤俭善良的家中。降生时异香满堂,丛春因其香味如兰,故给孩子起名丛兰。
第二天雨还没有停,傍午时分丛春拿着宝剑出来,准备按照老风俗挂在门上,表示对生子的吉庆,以期孩子将来可以挂帅或者封相,宝剑又可以驱灾辟邪,以示吉祥。他刚一出门,看见门两边站立着两个身穿官服的人在过道中避雨,其中一位官人的佩剑已挂在门框上方正中的门簪上了。丛春一看门上已挂着宝剑,就不用再挂了,转身要返回家中,两位官人一看丛春拿着宝剑出来,心中就明白了个七八分。一位官员说:“这户人家一定是生了儿子,这不是要挂宝剑吗?”另一位官员说:“要真是生了孩子,我们两个朝廷命官,不就成了他的把门护卫了吗?”
原来这两个官员一个是文登营的把总,一个是文登县的知县。出来公干路过此地,因大雨一直未停就在此避雨暂歇。知县喊回丛春问道:“请问老人家,家中是不是有什么喜事?”丛春忙拱手答道:“二位官人实不相瞒,家里生了个小男孩,刚才准备往门上挂宝剑,见官人的剑已挂在门上,所以就不用再挂了。”知县说道:“老人家你的福分不小啊,你家公子将来一定有造化。我们是否可以看看这个孩子?”丛春赶忙说道:“两位老爷如不嫌弃我家脏,就请进屋看看吧。”于是将二人领进屋里。
两位老爷站在正间地下,丛春到东间炕上向正在喂奶的妻子说明情况,将孩子抱了出来。二位老爷凑近前来,仔细打量着这个孩子,见其眉清目秀,面相不凡,便连声称赞道:“这孩子定能有出息,将来最小也能当个九品官。”孩子被抱下地,丛春的妻子就一直从灯窝子往外间看,听两位老爷说能当个九品官,忙答道:“哎呀老爷,还用当个九品官,就是能当个一品官俺也不嫌乎小。”
两位官员听了瞠目结舌,又吃惊,又觉得好笑。吃惊的是好大的口气,好笑的是她一定以为是品越多官越大,哪里知道一品是最大的官?“一品也不嫌乎小”,这和我们两位文武地方官给他护门、为他挂剑是多么的巧合,这孩子将来一定不是一般的孩子。
转眼六七年过去了,丛兰到了上学的年龄,可家里供不起他上学读书,就叫他上山割草拾柴,家里做豆腐需要大量柴草。
可丛兰偏偏喜欢念书,看人家孩子上私塾,就偷偷在窗外听,默默地学着在地上写,因此学到了很多东西。有一天他偷听先生讲课时被先生看到了,先生一问,才知道他学了不少知识。先生觉得一个在窗外偷听的孩子就能学到这么多东西,真是不简单。先生就找丛兰的父亲商量着让他读书。丛春羞愧地说:“让孩子上学倒是件好事,可就是供不起呀。”先生说:“学费你就放心吧,我免费收了这个学生。”
丛兰读私塾时,天性聪颖,过目成诵,老师很喜欢他,对他也特别关照,凡是老师有的书都借给他读。他每天非常勤奋,私塾还没开门他就早早来到学校,晚上学生都走了他还在读书,直到很晚才回家。先生感觉到他不是一般的孩子,就对他格外关照,精心培育。私塾的老先生姓刘,名叫刘鉴,是一个饱学多识的老学究,人称刘老夫子。他教了大半辈子书,从来还没有遇见过像丛兰这样用功读书的学生。先生将他作为儿子看待,生活上给予关怀照顾,学习上予以严格要求。
从小看老,薄地看苗,后来丛兰考中进士,当了大官,老师刘鉴也上了年纪,丛兰就把他奉养起来,以报答老师的教育栽培之恩。
丛兰的父母农闲时做豆腐卖。有一年快过年了,家家户户都请人写对联,其父不愿求人,想让读书的儿子写副门联,就对丛兰说:“孩子,人家每年过年门上都贴红对子,你今年都10岁了,也念了好几年书了,能不能写个对子咱也贴在门上热闹热闹?”丛兰不假思索地说:“这有何难,看我自己编个对联写出来贴在门上。”丛兰眼珠一转便挥笔写了起来,上联是“出门敲三梆”,下联是“天下第一家”,横批为“先斩后奏”。对子贴出来后,一家人高高兴兴地过年。
一天,县太爷路过他家门口,见此对联,大吃一惊!“这是谁家这么大的口气,这么大的胆子!这种联句就是皇亲国戚、大官重臣也不敢轻易说出,何况一介平民!”急命衙役敲门询问。这下可把丛春吓坏了,忙出门跪见老爷,战战兢兢地说:“我家孩子小,不懂事,随便瞎写,请县大老爷恕罪。”
县长一听是个小孩写的,感到好奇,便想见见这个小孩。丛春回家喊出丛兰,丛兰见了县大老爷,面无惧色,静静地站在县大老爷面前,眼睛直直地看着这位小县官,认真地回答了县官的问题:“俺家是卖豆腐的,我爹要到处敲木梆叫卖,梆梆梆,梆梆梆,所以写‘出门敲三梆’;我父亲和我母亲为做豆腐,每天晚上睡得最晚,早晨开门又最早,所以称‘天下第一家’。”县大老爷略有所悟,又问:“为什么要写先斩后奏呢?”“这先斩后奏嘛,不就是奏豆腐的过程吗?奏豆腐不是得先用卤水斩一斩再奏成豆腐吗,这不就是‘先斩后奏’?”县大老爷一时语塞,竟不知如何作答。
原来文登方言称“做”为“奏”,如做买卖称奏买卖;做家具称为奏家具;干庄稼地里的活称奏地,或奏庄稼。做豆腐所用的卤水,是晒盐时结晶前的盐水,文登人称之为“盐斩子”,必须用盐斩子斩,才能做出豆腐来。就这样误打误撞,丛兰儿时的一副门联,日后他还真使自己成了一位握有生杀大权,具有先斩后奏特权的朝廷命官。
丛兰生来聪明异常,学习刻苦,从来不贪玩,对经书典籍更是喜爱有加,拼命攻读。明朝时期的文登北、东、南三面被海围裹,西面一座昆嵛山南北横垣,与外界阻隔,交通闭塞,物资匮乏,往往买不到书本及学习用品。丛兰就自己动手抄录,常常抄书至更深,夜诵到天明。经历了十数载的寒窗苦读,最终学业大成,于明成化癸卯年()入省城乡试,一举考中举人,时年27岁。家中父老皆大欢喜,邻里、同学、乡绅等纷纷前来祝贺。可丛兰并未满足于举人之录,次年又远赴京城参加会试,然而不知是发挥不好,还是时运未到,竟名落孙山,无缘金榜。
丛兰胸有大志,性格倔强,京试失利并没有令他神情沮丧,心灰意冷,反而使他愈加发奋读书,“都下鬻书,归益加探讨,自天官、三式兵钤、医术、算数之类,靡不究心”。功夫不负有心人,有志者事竟成。又经过6年多的寒窗苦读,弘治三年(),丛兰赴京城再考,这次终于如愿以偿,最终以自己的满腹才华而考中,荣登进士榜,高中三甲第三十八名,时年34岁。经吏部考核,职授户科给事中,当了一名京官,从此步入仕途,开始了他施展雄才大略的30余年为官生涯。
丛兰为官多年,领过兵,打过仗,为皇帝尽心出力,献计献策。他驰骋疆场,立过汗马功劳,深受皇帝器重,却从未居功自傲。皇帝觉得他忠实厚道,文武全才,就派他到南京去辅助王子。不久有人告发王子要谋反,皇帝下了金牌令,命丛兰押解王子到北京大理寺受审。丛兰接到圣旨心里犯嘀咕,王子是遵章守法的人,没有谋反的迹象,显然是有人诬告,到京三堂会审,落实王子没有谋反,必定无罪赦免。如果我按旨将王子捆绑押送京城,将来王子无罪我必会得罪王子。如果我不按旨捆绑钦犯王子,又有欺君之罪,我这押解的差事太难了。
怎么办呢,他想了老半天,才想出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他将皇帝赐他的象牙笏板叫王子背手拿着,看上去和绑手一样,既不显眼又不失礼,休息和路宿把笏板放下,行路再拿上。一路上他对王子倍加关照,招待周全。不几日到了北京一审,王子什么事也没有。王子回到南京后,觉得丛兰真不错,没有把他当罪人,一点也没有损伤他的面子,一路上多亏他的照顾。念其忠诚信义,就请封了丛兰为南京工部尚书。
长期的官宦生涯使丛兰感到不胜烦劳,心力交瘁,加上人至晚年思乡心切,便申请退休,告老还乡。为此丛兰三次上疏,皇帝都没有批准。嘉靖元年冬天,反臣王宁叛乱,朝廷命丛兰领兵平复。平叛结束,丛兰又屡屡上疏归退,皇帝“上察其诚,乃允休”。
为了奖功臣,丛兰归休时,嘉靖皇帝特旨沿途驿站程程迎送,令有司岁给禄米36石,并安排四名轿夫做为常侍。为彰显皇帝“优抚老臣”之德,地方士绅为丛兰所居堂院取名为“优老堂”。
尽管皇帝优待有加,地方官员敬重,但连年的国事烦扰仍使丛兰积劳成疾,一病不起,嘉靖二年()二月二十六日,丛兰于文登老家谢世,享年68岁。
丛兰从政30余年,清正廉明,刚正不阿,对贪官污吏奏章弹劾,对忠臣志士爱护有加。巡察四方,整肃流弊,勇斗邪恶,尽忠职守,处处以社稷为重,既为皇帝效力,又为百姓着想。为官期间,他写了多道奉章给皇帝,很多被采纳,其中篇辑为《丰山奏议》6卷,被后人刊印成书,流传于世。另著有《经略录》《运录》等,以供后人参鉴。(陈强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