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的小说九十九度中读后感品诗赏
中篇小说《九十九度中》是民国才女林徽因最出色的作品,谈起这位抒情诗人、著名的建筑家,也许我们就会想起她的诗《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声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焰中交舞着变换。她用自己浪漫而又现实的丰富作品,向我们诠释了一个文化人多彩多姿的内心世界。
林徽因的祖父是清朝的进士,父亲是一位饱学之士,也是一位诗人。在家庭的熏陶和耳濡目染之下,她不仅成为一位杰出的建筑师,与丈夫梁思成一起设计了国徽图案以及人民英雄纪念碑,还发表了无数的新诗。他与徐志摩是至交好友,哲学家金岳霖一生暗恋着她。
林徽因一直生活在一个相对狭小而又封闭的社会圈子里。她曾说过她是一个生活在窗子里的人。这样一位生长在象牙塔里的才女,上舞台,写情诗,画山水,与朋友高谈阔论,和文人书信往来,应该就是我们想象中她们的世界。可是小说《九十九度中》却描写了一个似乎与她毫不相关的另一个世界。在那里,有卑贱的挑夫,有下等的佣人,还有痴男怨女,豪门秘事。
也许外部生活空间的狭小反而让她的内心更加细腻和敏感。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她耳闻目睹了城市下层人民的贫困生活时,深深被这些朴实的劳动者所打动,于是下笔万言,挥挥洒洒地在一篇小说里安插了几十个人物,而且三言两语就将他们刻画得淋漓尽致,可见才女一词是名副其实。
《九十九度中》中有几十个人物,既有六十九岁时做七十大寿的老太太及其大家族,还有前来送礼的贵宾,也有忙碌的挑夫、仆人和车夫。小说的十几个场景也不断地变换,在华氏九十九度(摄氏37.2℃)高温的一天之中,有人醉生梦死,有人痴迷彷徨,有人七十大寿,有人奉命成亲,有人无医可救。
由于场景变换较快,人物也比较繁多,第一次草草看完竟然不知所云,但是觉得这应该是好文章。于是沉住性子,慢慢地条分缕析,跟着作家的思路,一点点地琢磨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心理描写,再次读完,才知道作家如此安排,确实用心良苦。她用立体的视角,从高空俯瞰这些人物和场景,好像一位成熟的导演,在指挥着各位演员如何出场,又如何尽快地进入自己的角色。
小说中有几处对比鲜明的描写,一个是有钱有势的张家人为了庆祝老太太寿辰而大摆宴席,兴师动众;而来自穷人家的丫鬟在期待着祝寿宴席尽早结束,好享受残羹冷炙。
另一个是高级医生喝酒打牌大谈如何延年益寿;穷人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邻居挑夫因为霍乱无处可治,而走向死亡。再一个是卢老板嫌家里饭菜没胃口,老婆唠叨,自己与朋友到饭店寻欢作乐,而老板的车夫因为几十吊小钱与人吵嘴打架,还被关进去。
一边是朱门酒肉臭,一边是路有冻死骨,作家虽然没有一句悲凉之语,却通过对人物的刻画,一点一点地像抽丝剥茧一样,为我们展现了旧时代发生在北平的各种离奇古怪的事件,仿佛杂乱无章,却又相互联系,都是在同样的华氏九十九度的天气中,也都是在同一片蓝天下,却是世态炎凉。
读者也像坐在舞台下的观众,看见一幅幅场景在切换,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在眼前闪现,仿佛是与我们无关,又好像其中的某个人物就是自己,或是我们熟悉的张三李四,令人嗟叹不已。
华氏九十九度的一天,虽是小说中的一个情节,却是人生的一个缩影,贫穷与奢侈、忙碌与消遣、婚礼的喜庆与新娘内心的凄凉、表面上融洽和暗地里的虚伪、气温的闷热与世态的炎凉,这些都交织在一起,如同一个色彩斑斓的图画,又像一支吹拉弹唱样样俱全的戏班,在我们复杂而又难解的心中,留下一个不经意的角落存放起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5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