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已经5000多年了,最早的筷子其实长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以专题的形式向大众传播历史知识。每个专题会在一定的时间内集中发布,每篇文章中会对生僻字进行同音字标注。当前的主题为“中餐简史”。作为开篇,我们将为大家讲一讲中国吃饭最重要的工具——筷子。解字“箸”作为中国人的饭局里必不可少的食具,筷子堪称中国饮食最显著的特色之一,用筷子吃饭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显著的标志,很多外国人来中国学的第一个技能就是用筷子吃饭,否则就很难品尝到正宗的中国菜。“箸”字小篆体“筷子”早先称为“箸”(念“主”)。这是一个形声字,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说,“箸,从竹者声。”说明“箸”最初就是用竹子制成的,所以在造“箸”这个字时,就采取其最初所用质材,故从“竹”,以象征“箸”的本质。《说文解字》上对于“箸”的解释只有一个,即“饭欹(这个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为“攲”,念机,意思就是吃饭拿食物的)也”,说明是一种取食用具。“箸”的传说传说,箸是大禹发明的。大禹治水的时候,天下水患众多,每天非常繁忙,甚至“三过家门而不入”。有一次为了要赶路,锅里煮的食物已经做好,但因为是刚熟的,要等等才能凉不下来,所以无法用手取出来吃,情急之下,大禹折断两根树枝夹取,终于能够及时食用,以免耽误行程(是否烫嘴咱就不知道了)。由此,这种方法为他人所效仿,久而久之,使用方法也逐渐熟练,箸就这样被广泛地应用了。大禹治水“箸”的考古及文献发现当然,大禹的传说毕竟是一个传说,目前没有确切的文献记载,也没有考古发现,所以不一定是事实。不过考古发现却可以证明早在新石器时期中国人就已经发明了箸。20世纪90年代,在江苏省的高邮(属扬州市)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中就出土了骨制的箸,其时间距今约为-年。而且这并非仅仅是一个遗址,还是一处墓葬,从这单单一处墓葬出土的骨箸就有42件之多。这些箸的形状为一端较平,一端是圆而尖的,也有两端全都是圆而尖的,这些箸的形状不同,但主要是以上两种,长度在13.3——18.5厘米之间。骨箸到了河南安阳殷墟里,箸的实物发现就已经很普遍了。20世纪30年代在河南安阳殷墟西北岗祭祀坑出土了六件青铜箸头,长25.9-26.1厘米。另外在商代晚期的一座墓葬中,也发现了青铜箸,但现在仅仅是一部分箸头,比较短,箸上面青铜部分保留比较完整,下面一半还应有套接榫卯的竹或木杆。用于木和竹无法长期保存,所以应该已经腐化了。完整的箸应该是上面的青铜箸头再连接下面的竹或木杆。青铜箸战国末期的《韩非子·喻老》说:“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也有“纣为象箸,而箕子唏”的说法,而且也进一步声称是纣王发明了象牙筷子(“纣始为象箸”)。这些一说法正可与考古发现互为作证,证明中国人使用筷子,实在是“自古以来”。“箸”与现在的用途不同但有一点却是古今有异。箸并不是一出现就是用来吃“饭”的。《礼记》里对此有所记载:“饭黍毋以箸”“共饭不泽手”,直接翻译过来是“吃饭不须要用箸”“一起吃饭不要搓手”。说明当时的中原人跟现在的印度人差不多,用手抓饭吃。为此和别人共食器吃饭的时候就要特别注意手的洁净,不得揉搓手,“因为搓手会把手上的脏东西弄到饭里,这样非常不卫生,当然也是一种非常不礼貌的行为。此外《礼记》里还教导大家用手抓饭时手指要并拢以防米粒掉下,吃肉干时不能用牙撕咬等。那么先秦时代的箸是派什么用场的呢?《礼记》里倒是也有解释。“羹之有菜者用梜(念家,),其无菜者不用梜”。“梜”,犹箸也。梜,就是箸。也就是说,当时的筷子是用来夹取汤中之“菜”的,而且要与勺子(匕、匙)分工因为在羹汤里用箸捞菜方便,用餐匙则不好用,因为匙面较平,不容易夹起菜叶。当时的“箸”被限定在用于食羹之上。不过当时与今天一样,也是相当注重使用筷子的训练的。《礼记》有言:“子能食食,教以右手。”是说小孩从会吃饭时起,就要让他练习用右手来拿箸这对历代的中国左撇子而言,不消说是个连绵年的悲剧。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全部内容,感谢大家的品读,欢迎大家评论互动,记得点赞
上一篇文章: 各路筷子那么多,究竟哪家筷子好为了家人的 下一篇文章: 筷子是家中常用之物,那么关于筷子文化你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9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