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周人吃饭用筷子还是用手抓
看到这个问题,想必很多人都会说:筷子是华夏饮食文化的重要标志,肯定是用筷子。确实,筷子在我国起源很早,依据《韩非子·喻老》的记载,最早的筷子可以追溯到多年前商纣王使用的象牙筷子(“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依据出土文物,则有在河南殷墟出土的铜筷子为证。
既然商朝就开始用筷子,之后的周人总不至于开历史的倒车,再返回去用手抓饭吃吧!道理虽然如此,可是在讲述礼仪制度的《礼记·曲礼上》却赫然记载着“饭黍毋以箸”。“箸”和下文提到的“梜”都是指筷子。一直到明朝,多以“箸”称之,明朝以后南方划船的人因“箸”和船停住的“住”音同,所以改为快,又以筷子多为竹子制成,所以称为筷。
如果说喝汤不用筷子(“羹之有菜者用梜,其无菜者不用梜”)好理解,可是吃米饭不让用筷子,难道直接上手抓吗?是的,还真是直接是用手抓着吃。正因为用手抓,所以才特别强调要规规矩矩地吃饭,不要用手把饭团成团(“勿抟饭”),以免有玩弄食物的不敬嫌疑,更不要把手里吃不完的饭再放回到盛饭的食器中(“勿放饭”),以免弄脏食物引起他人的厌恶。
因为用手抓饭吃,又引出一个不许饭前净手(“共饭不净手”)的规矩。都已经直接用手抓饭吃了,还不让饭前净手,这饭怎么吃呢?其实“不净手”不是说不洗手,而是应该事先就把手清洗干净,而不是饭摆在前面才净手。况且“净手”并不是用清水洗手,而是通过双手互相揉搓来弄干净手上的污垢。这样能弄干净手吗?显然是不能的。不难想象,当你看到一个人坐在饭桌前用力地搓着双手,肉眼可见的污垢不住地往下掉,你还愿意和他在一个饭碗里抓饭吃吗?
除了吃米饭,吃干肉、骨头的时候也可以直接动手。因为干肉比较硬,牙齿不太咬得动,啃骨头用筷子又很不方便,所以最好用手撕着吃。
可以看出周人在吃比较干的食物,例如米饭、干肉,以及没有菜比较稀的羹时,宁愿直接动手,而不愿借助筷子,而在吃带汁的鱼肉时还是选择用筷子。原来周人吃饭既用手抓,也用筷子夹。用筷子可以避免弄脏手,也省去了饭后洗手的麻烦,周人在分别规定用手、用筷子吃饭的时候,想必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周人之所以固执地规定用手抓饭吃,似乎不应该仅仅出于特殊的生活习惯,很可能是出于特别的饮食文化。毕竟只有文化观念上的原因,才能忽视日常的便利而保持顽固的模样。例如春秋时期,人们为了纪念被烧死的介子推,不忍生火做饭自发为他冷食,竟长达一个月之久。况且周人以农业立国,在吃饭上时间比较宽裕不必那么匆匆,而用手抓饭吃的方式,多见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例如最著名的新疆手抓羊肉。
笔者认为周人保持用手抓米饭的习惯,可能是出于对谷类植物的尊崇和敬意,也可能是借此古老而原始的吃饭方式表达对发明食物的先祖的怀念。因为周人的始祖后稷的“稷”就是百谷之长,就是黍一类农作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9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