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筷子大文化,中国筷子的前世今生

近日,意大利奢侈品牌DolceGabban(杜嘉班纳)在社交网站发布了几条广告,内容是“起筷吃饭”,里面的模特展示了如何用筷子吃Pizza、意大利甜卷、意大利面等,因片中的傲慢语气及模特用筷子的奇怪姿势引发巨大争议。筷子这一司空见惯的用餐工具,也激起了强烈的共鸣。某媒体随后发表微博,“你真的懂中国的筷子吗?一双筷子,承载着中国人的情感和记忆”,并附带了关于筷子的公益广告视频,转发人数轻松超过百万。毫无疑问,筷子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餐具——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以筷进餐至少已有三千年的历史,是世界上以筷为食的母国。筷子被誉为中华文明的精华。不过,筷子对于中国人来说,既是最熟悉的,却可能也是最陌生的。一、筷子的历史溯源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茹毛饮血”,自然是用手抓着吃的,自从“人猿相揖别”之后,人们发现把食物做熟了吃更有滋味。先秦时代,人们吃饭一般不用筷子。可见当时是用手把饭送入口内的。先民们在烧烤食物时,不可能直接用手操作,需借助木棒、枝条或竹枝、竹片来放置和翻动食物,进食时为了避免烫伤手指,聪敏的祖先也就利用它们代替手指进食。以后筷子经历了工艺化的过程,制作也日趋精美。夏商出现牙筷、玉筷。春秋战国,庄重古朴的铜筷、铁筷,汉魏六朝,光亮秀丽的漆筷,精致名贵的银筷和金筷出现,近来质料各异的筷子名目繁多,有象牙筷、犀角筷、乌木镶金筷和各种玉筷。可以说筷子的产生是和用陶器烹煮食物的方法密切相关。所以它也成了以粒食为主的东亚农耕民族最具特色的进食工具。据考证,筷子在中国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目前出土最早的实物是河南省安阳市殷墟侯家庄的铜箸和湖南省香炉石遗址的骨箸。文献记载最早见于《韩非子·喻老第二十一》:“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另据司马迁在《史记》中就有“纣始为象箸”的记载。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有纣为象箸,而箕子唏”,说的是箕子认为纣王用象牙筷子吃熊掌,极度奢侈,乃亡国之兆。与殷墟的文物相呼应,都说明商代已经有了箸。既然商代就有铜箸、象箸和骨箸,那么使用竹木材料制成的箸当早于商代。学者们都认为我国在新石器时代已使用竹木制成的箸,“其实,商纣王所用的象箸,并非中国第一双筷子,箸的诞生应早于商纣若干年“。《礼记》郑玄注云:“以土涂生物,炮而食之。”即把谷子以树叶包好,糊泥置于火中烤熟。而更简单的方法,是把谷粒置火灰中,不时用树枝拨动,使其受热均匀而后食之。先人大概是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启发,天长日久,最原始筷子也就出现在先民手中。二、筷子的古今名称演变历史上,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对“筷子”都有不同的称谓。从地域分布来看,《方言》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箸筩,陈、楚、宋、魏之间谓之筲,或谓之籯。自关而西谓之桶楤。”历史上从时间顺延上看,对“筷子”的称谓也各不相同,先秦时称之为箸、挟、荚。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箸者,饭攲也。”“饭攲”即倾侧之意。吃饭持着,自然倾侧,故称之。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箸,饭也。”……者倾侧意,箸必倾侧用之。《史记·世家·绛侯周勃世家》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书作‘箸’。箸者,食所用也。留侯云‘借前箸以筹之’。礼曰‘羹之有菜者用挟’是也。挟亦箸之类,故郑玄云‘今人谓箸为挟’是也。”另外,箸还被称为“梜”。《急救篇》说“:箸,一名梜,所以夹食也。”《礼记·曲礼上》说:“饭黍毋以箸”。即吃饭粥不能用箸,应该用匕。又说:“羹之有菜者用木夹,其无菜者不用梜。”梜即是木头筷子。《广雅·释器》:“谓之箸。”说明箸在古代是用来夹取羹汤中的菜食的。东汉郑玄注:“夹犹箸也,今人或为箸为夹提。”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箸从竹声。”而夹从木。北方多木,南方多竹,我们的祖先就地取材,故竹木成为我国最原始的筷箸原料是可能的,大约到了汉代以后,才普遍使用筷子。秦汉时称之为“箸”。隋唐时称之为“箸”、“筋”。《旧唐书》中有这样的记载:“食不匙箸,以手而撮。”那时的人们又因为两根筷子一般长,故把筷子戏称为“齐肩大士”。宋代的陶谷在《清异录》中记录:“张君亦有技也,彼曰夕差使齐肩大士,功力如神。”意思是说张君很会用筷子,远近盘中之菜,皆能夹到口中。综观历史,“箸”的使用时间相当长、范围相当广,在《尔雅》、《释名》、《说文解字》中都只有“箸”字,没有“筷”字。到清代以后,才逐步有了“筷子”的称呼。清代赵翼在《陔馀丛考·呼箸为快》中有这样的记载:“俗呼箸为筷了。”可见那时已经有了“筷”的称谓,但是,这是一种俗称“箸”又演变为“筷”,这与我国古代江南地区水乡民俗讳语言有关。明人陆容在《菽园杂记》中说:“民间俗讳……。行舟讳言住,住箸同音,故谓箸为筷儿。”从字音上听、称“筷”,是希望船快的意思忌讳语变成了吉祥语,从此“箸”改称“筷”,但还有少数地区至今仍叫“箸”。清代的金錾八宝龙纹叉筷明人《推蓬寤语》书载:“世人误恶字而呼为美,字者,如立箸讳滞,呼为筷子,今因流传之久,至有士大夫间,亦呼箸为筷子者,忘其始也。”民间行船最忌“住”和“蛀”,故反其道而改箸呼为筷(快)。而日本则没有这种禁忌的,自唐代传入至今仍称“箸”。当然,开始将“箸”称“筷”只不过在行船、打鱼人中流传,书面语中不见“筷”字。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文人的著作中仍用“箸”。郁达夫《北国的微音》中就有这样的句子:“举起箸来取菜,提起杯来喝酒。”现在普通话中已普遍地使用“筷”的称谓,但在方言中仍然有古风的遗存。比如在吴语、粤语、闽语、徽语、客家话中都保留有“箸”这样的用法。“荚”(挟)则在吴语的苏沪嘉小片中转变成了与筷子密切相关的一个动词,意为“用筷子夹”。三、筷子的文化内涵筷子包含着天地、阴阳、两性的种种哲理性变化道理,所谓“合则利、分则伤”,讲的是统一协作的精神。由于筷子“直(筷身笔直)、齐(两根筷子长短划一)、和(两根款子必须协同才可使用)”的形象特点,使得人们常常把“筷子”和“正直、和睦”等品质相联系,历史上就有过“赐箸表直”的典故。使用筷子时,手指指法必须正确。两根筷子一定要密切配合,同步动作,协调一致,做到“正直、团结、合作”,才能顺利“完成任务”。因此启示人们做人做事都要向“箸”学习。筷子代表的思维方式。筷子虽是简单的就餐工具,但有着丰富的文化内蕴,与思维方式有着互为因果的关系。有人根据就餐工具的不同,把世界文化划分为筷子文化圈、手指文化圈和刀叉文化圈。筷子文化圈属于陆地农业文化,是合一自然派,在思维方式方面,综合思维突出,注重人文精神和价值理性,重视人际关系,德治突出。筷子文化圈的思维方式明显有别于属于山地沙漠文化的手指文化圈和属于海洋工商文化的刀叉文化圈,后两者各属于亲证自然派和分割自然派。比如刀叉文化圈在思维方式方面表现为分析思维突出,科学精神和工具理性发达,重视个体,宣扬自由、民主、人权。筷子对为人处世方式的启示:一要正直。筷子本身必须挺直,不能弯曲,否则两根筷子无法并拢。做人要忠诚无私,刚正不阿。《秦馔古今谈》及五代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载:宋璟当宰相,朝野上下称赞他德高政廉。有一次,唐玄宗在曲江举行御宴。在御宴中,唐玄宗突然将手中的金箸赐给宋璟。这位宰相受宠若惊,不知所措。唐玄宗见状,说:“非赐汝金,盖赐卿以箸,表卿之直耳。”赐金箸是表彰宋璟像筷子一样耿直的高贵品质。《新唐书·于琮传》载:于琮“擢第,授左拾遗。初尚永福公主,主未降,食帝前,以事折匕箸。帝知其不可妻士大夫,更诏上广德公主”。永福公主因不愿嫁于琮,便“折匕箸”以明其志,表示的也是“宁折不弯”的意思。二要团结。两根筷子的长度要一致,若参差不齐,则无法使用。做事要团结一心,并肩前进,同心同德。一双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不易折。团结就是力量,团队的力量是战无不胜的。三要合作。“孤雁难飞,孤掌难鸣”,两根筷子在使用时必须密切配合,同步动作,协调一致,不然,相互磕碰,行动不一,那饭菜就难以送到口里。如果在品德上不能正直,在信念上不能心齐,在行动上不能配合,那就任何事情也做不成功。箸的历史源远流长,因此它也是历史的见证。历史上不少帝王从筷子开始,享乐腐化而不顾百姓疾苦,最后被人民所唾弃。筷子立身正直,亲见旧社会贫富悬殊。有民歌唱道:“帝王盛宴金满堂,象著一动银千两。贫民破碗舀清汤,竹筷难捞几粒粮。”利用宴会这种场合,借用筷子筹划谋事者,历代传说甚多。“张良借箸”说的便是张良用筷子代兵器,布战图,替刘邦筹划抵抗项羽的故事。还有凝礼曾用箸预卜唐玄宗进京平乱之得失,赵达借箸预言吴国兴盛衰亡。五代有用筷子选宰相的笑话,说的是唐废帝选宰相不知选谁好,就别出心裁地把候选人的名字写好放在琉璃瓶里,用筷子挟着谁的名字,就由谁来担任宰相。明人徐祯卿《翦胜闻》载:翰林应奉唐肃,初以失朝,坐免官归乡里。太祖重其才,再召入。尝命侍膳,食讫拱箸致恭。帝问曰:“此何礼也?”肃对曰:“臣少习俗礼。”帝怒曰:“俗礼可施之天子乎?”罪坐不敬,谪戍濠州。“拱箸致恭”本为民间俗礼,明太祖以为不可施之天子。古代宫廷筷礼和民间筷礼大不相同,唐肃不分场合以民间筷礼拜向天子,获不敬之罪。小小的“箸”,也常常与国家的盛衰兴亡联系在一起,在政治风云的风头浪尖上“游荡”。四、筷子礼仪民俗文化《礼记·曲礼》:“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中国的筷子礼俗中有很多禁忌。筷子要成双成对、长短一致才能发挥其作为餐具的作用,筷子礼俗是依照筷子成双成对的形状或者使用筷子时的形态来表达它的内涵的,因此筷子也是一种礼俗的象征符号,反映着人们降福避灾的心理。中国在三千多年使用筷子的历史过程中积淀形成了内涵厚重、丰富的筷子礼俗文化。筷子在日常生活中的礼俗:人们总是依照筷子成双成对的形状和使用时的形态,来表示降福避灾的愿望。生活中使用筷子时需注意的禁忌也与此直接相关。比如:筷子一长一短,表示客人或主人夫妇必有一个人要早逝。因此,禁忌一双筷子使用时长短不一。一双筷子两支是两种不同的颜色,叫杂色筷,预兆家庭不和睦。断筷,预示凶事降临。因此,用餐时忌讳把筷子折断。使用筷子的动作也有禁忌。比如,两个人用四支筷子接取食物,这叫截筷,它与收纳骨灰时的动作相似,是一定要避讳的。办丧事、供奉死者时,筷子直插在上供的祭物上,被视为供筷。因此,用餐时禁忌将筷子直插在食物上。出席丧葬活动,吃饭用的筷子一般是白色的,表示对死者的尊敬,同时寓意着这种白事不再重演。婚姻文化礼俗是民众婚姻生活经验的积淀,筷子也是传达民众婚姻生活智慧的一种民俗文化象征符号。中国人历来有讨口彩的习俗,筷子就有快生贵子、快快乐乐、五子登科等等好意头。我国陕北农村,男方迎亲时须带一个内装米的宝瓶。到了女方家,由新娘的父亲把宝瓶里的米炒熟,再装进宝瓶并封好瓶口,用红丝线在瓶口拴上一双红筷子,出门时抱给新娘。整套仪式的寓意是祝福女儿女婿生活幸福美满、成双作对、永不分开。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的婚俗中,女方的陪嫁中都会有十双筷子,以此表示对新婚夫妇的祝福。土家族有“新娘出门把筷甩”的婚俗,新娘出门跨过门槛时,用手把两把筷子使劲向身前身后撒去。这里“筷”与“快”谐音,含快快“早生贵子”之意。筷子文化源远流长,看似平淡无奇的筷子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五、结语筷子作为文明的产物,承载着人类饮食及社会文化。这两根七八寸长、细如小指的简简单单的小竹棍儿,绝妙地应用了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灵活地在餐桌上大显身手,生动地诠释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东方文明的象征,被誉为中华文明的精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93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