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早期中国夏大洪水时代中崛起

尧舜时期,洪水泛滥,禹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率领民众治理洪水,经过13年的艰苦努力,终于治水成功,也理所应当的成为了首领。公元前年,大禹因公殉职,儿子启继位,建立夏朝。

大禹治水

这是我们熟悉的历史。今天讲一个不一样版本。

上古时期,弱小的人类文明,像微弱的火光,散落在广阔的中国大地上。当时每个族群的人都不多,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生,即使到了农业出现以后,人类仍然在通过耕种、狩猎和采集获取食物。

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人类的数量逐渐增加,开始定居生活,中华大地上终于出现了许多绚丽多彩的文明。

在东北地区南部有小河沿文化,它承袭了古老神秘的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还有各种精美玉器,并出现了最早的龙的形象——玉猪龙。

玉猪龙

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有位于山西临汾盆地的陶寺文化,汇聚了周边各种文化的精华,有着规模巨大的城市,其遗址可能是传说中的“尧都”;还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

位于黄河上游的齐家文化,畜牧业非常发达,饲养的家畜有猪、羊、狗、牛、马等。同时在制陶、纺织品及冶铜业方面有着很大的成就。

在南方长江下游地区,有更为辉煌的良渚文化。太湖流域的良渚古城,总面积约万平方米,城乡区分明显。城内有着宫殿、祭坛和水利系统,贵族和普通市民居住在不同区域,市民主要是手工业者,手工业者生产的玉器、漆器、陶器、象牙器以及丝绸等物品,在贵族的墓葬中有大量的发现。

良渚文化——玉琮

如果我们能够穿越回去,看到“满天星斗”的文明,肯定无法相信中原文明会最后胜出,成为中华文明的代表。

当时,各个局域的文明之间相互交流。彼此交换陶器、青铜器、玉器等珍贵物品。这样发展下面,经过不断融合,也可能会形成一个不一样的中华文明。

然而,天不随人愿,接下来,风云突变,稳定发展的局面被打破。

大约在距今—年,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大量的中华古文化都走向了衰落。而以河南为核心的中原文化,不仅没有衰亡,反而越来越繁荣。主要代表是二里头文化,就是夏的都邑。

能够导致文明大范围衰落的原因,不是自然灾害,就是大规模的战争。然而就当时生产力水平来看,不可能有一个文明强大到,能够在短时间内,同时对其他文明进行毁灭性的打击,所以战争是不可能。那么导致文明大范围衰落的原因,就只是自然灾害了。

科学家通过对泥炭中碳同位素数据分析,发现在距今—年前,中国大陆自然气候发生了巨大变化。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和黄河流域气温升高,而且持续多雨。长江流域降雨则持续偏少,出现相对干旱。

这样的降雨分布对不同区域文明,造成了不同的影响。

对偏北的东北和内蒙古地区来说,气温升高和降雨增加,使农作物产量提高。对长江流域来说,降雨的减少,有利于长江流域泥土干化,出现更多适合耕种的土地。对于当时人类来说,也是好事。

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生活的人类,就比较惨了,长期持续降雨,导致黄河长期泛滥,人们开始长期的与洪水做斗争,就有了大禹治水的传说。

时间到了距令年前,东亚大气环流出现了一次重大的调整。降雨带移动到南方。并在接下来的年里(从夏朝到春秋时期),降雨带长期位于偏南的位置。

于是,中国大陆的气候又一次发生了重大改变,又一次改变了古人的生存环境。

东北地区,气温降低、降雨减少,使农业遭受了沉重打击,人们或是南迁,或是就地开始了狩猎、采集和游牧生活。

长江流域,由于降雨太多,导致植被繁盛,洪涝灾害严重,适合耕种的土地变少,原始的农耕文明慢慢走向衰落。

风水轮流转,黄河流域降水减少,洪水消退,留下了土质肥沃的冲积平原,使得中原地区更加适合农业文明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主角是气候变迁,不是大禹,气候好转,季节性降雨正常化,洪水自然就退了,先民根本不可能有相关方面的知识,将治水的功劳归于首领大禹,是合情合理的。这是大禹治水的真实故事。

劫后余生之后,中国各区域文明在中原交汇融合,早期国家“夏”,由此起步。大约公元前—年,夏文明的影响扩大到整个黄河中游地区。

二里头遗址——夏都

让我们欣赏一下夏文明的景色。

民以食为天

夏代的农业水平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准,不仅多样,而且整体产量也有保障。“五谷”,粟(小米)、黍(黄米)、稻、麦、豆是人们的主食,夏人最喜欢吃的是大米。

除了大米,肉类也在食谱中占有重要位置,主要有贝类、鱼类、爬行类、鸟类,最主要的肉类来源是哺乳动物,特别是猪、牛、羊这几种家畜,以及野生的梅花鹿。而烤肉是他们最喜欢的烹饪方式。

有了充足的食物,早期文化的繁荣就有了底气。

城市,文明的象征

夏都(二里头)是一座井然有序的大型建筑群,有着纵横交错的大道、最宽处超过了20米。城市的中心区是高规格方正规矩的宫城,宫城内还排列着多座建筑,主要建筑之间也有通道相连或相隔。路面下有木结构的排水暗渠。

宫城里出现了两处有明确中轴线规划的宫殿建筑群,更是表明了严格的宫室制度。这些精妙的规划思想也一直影响着后世,就连几千年后故宫,也秉承着夏宫殿建筑群的很多规划理念。

宫城旁边有手工业作坊区,制作的玉器、绿松石饰品、漆器、纺织品都达到很高的水平。最让人注意的是,夏的铸铜作坊,面积竟然达上万平方米左右,包括了浇铸工场、烘烤陶范的陶窑,展现出当时的铸铜工艺设施,已经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

礼乐制度

夏不仅有专门用于祭祀的区域,还以青铜器,用于祭祀与礼仪。后来一直被商周所沿用,这是中国与其它青铜文明最大的不同。

夏的青铜礼器以酒器为主,包括爵、鼎、斝、盉等。

除了青铜器外,还有玉器。考古学家在夏宫殿贵族墓里,发现3块完整嵌绿松石青铜牌饰,历经三千多年,光洁依旧。背面四个穿孔纽,上下两两对称,可系绳。

中国龙

年,考古学家又发现了多片绿松石片,并组合成了一个长约70多厘米的装饰品,其造型是一条蜿蜒的青龙。这是一条真正的“中国龙”。这也是最早中国的直接证明。

夏的江湖地位

“夏”作为中华文明的幼年期,实际控制疆域并不大。

当年禹得了天下以后,“会诸侯,有万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国家?因为当时一个大的族群,有它的城墙,有它的领袖,有它的生活区域,那这就是一个国。

夏几乎没有控制力,即使到商和周,控制力也是很有限的。

夏的年,大小方国不断交流、战争、融合,数量越来越少。到了商初,只有0多个了。到了西周,还有诸侯多个。到了春秋时期,只剩几十个了。

所以夏商周不应该被看作是王朝国家,它们应该是一个时代中国文明的代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21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