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日本人在赤峰鸟居君子的赤峰游记

继上次推出《百年前日本人在赤峰——鸟居君子的赤峰游记(上)》之后,意犹未尽,考虑到读者的阅读感受,将两期改为三期推出,现推出《百年前日本人在赤峰——鸟居君子的赤峰游记(中)》,以供读者欣赏。

一碗洗脸水

3月27日。在水资源匮乏的沙漠中,洗脸只用一碗水。蒙古族人是这样使用这碗水洗漱的。先含一口水使其一条线流出用来洗手,如手上有顽垢则抓一把灰揉搓后清洗。再含一口水如上所述用双手接着洗脸,最后用剩下的水漱口,结束洗漱。实在是非常巧妙的做法。

夫君说,我们的海军也同样是使用一碗水来洗脸的。自古战乱不断的蒙古至今还保留着这种习惯,实在有趣。不论水资源是否丰富,知道如何用一碗水洗脸,这也是非常大的收获。因此,我们全都高兴地学着蒙古族人洗漱了一番。今天等到太阳升起才出发。同样是绵长的沙漠之路,时上时下,时东时北,蜿蜒起伏,单调至极。

翁牛特境内的沙漠

行进了五六清里后终于走上了大道。但因风沙太大,道路全无痕迹,只有兔子在山丘间跳跃玩耍。

沿途没有树,也无水。因而我们非常可怜,还有饿着肚子喘着粗气艰难地拉车的牛。所以蒙古族人就以牛的速度来安排进程。走一清里地休息一下,走两清里地吸一次烟。如此走走停停,一天下来,大概行进了20清里。

如我们催促他们快走时,他们则会讲:“这得看牛。一日不吃不喝它会死的。”虽说是上了大道,但不见一位行人,只有无边无际的沙漠荒原。我们在路边时常可见死去的牛,只剩下牛头,其余部分已被路边盘旋着的鸟啄光了。此情此景为大自然增添了几分严峻。

接近黄昏时,越过了一个沙丘。看到一片广袤的草原。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无数的牛马宛如蚂蚁般隐没其中。一路下来,四五户围在一起的聚居点,有十多个。这种悠闲富足之景象,是至今所见沙漠中少有的。

西拉沐沦河

从此又行进11清里,来到西拉沐沦河。“西拉”为黄色之意,“沐沦”为大河。从前曾有记载称此河为潢河。蒙古族人还称其为沙河。或许沙河这种称呼更确切,那的确是一条流淌在沙漠之中的河。西拉沐沦河两岸土地肥沃。

在这草地中,有条通往东翁牛特的平坦大路。我们虽行走在沙漠中,但根据山与山之间的距离推测,奇布楚河与西拉沐沦河的交汇口应在前方二三十清里处。原本可以一天即到的路程,因官差故意误导而多走了4日,对此我们甚感遗憾。

现在我们终于明白,蒙古族人不愿外人看到这肥沃的草原,所以引领我们绕道多走了4天的沙漠之路。另外,增加日程是否以多得报酬也说不定,或者他们特别想带我们看沙漠中每一处村落并享用美食。总之不能断定其中之真意。

横渡冰雪初融之西拉沐沦河

3月31日。不知何时已习惯于土造的ebesünger,每到一处即把它当作自己的家,随遇而安。

前往巴林需过巴林桥。据说,该桥距此地有20清里。今早出发时,夫君拍摄了这个艾勒的生活风俗以及其他一些内容。“kgrge”为架桥之地的地名。

今天也是迎风北上,不仅衣服上沾满沙尘,就连眉毛里也全是细砂,可几乎无暇顾及。接近巴林桥,狂风终于停了。遥望西拉沐沦河,发现有几千只鸿雁盘旋在河面上,其中还有灰鹤、鹰以及其他不知名的鸟。

逆流而上2清里,终于见到了巴林桥。在最接近巴林,宛如小岛一样突起之处,有一座拱桥。在小岛中央还建有一座寺庙。夫君在视觉开阔处为桥画了素描。

巴林桥选自玉井庄云《蒙古画报》

接近渡口时,突然看到一位十四五岁的汉族少年,拉着湿漉漉且不肯挪动半步的一头牛和一匹马在大声哭泣。见我们到来,他立即匍匐在地哭着说道:“我和父亲正准备渡河,冰面突然断裂,走在前面的父亲和车被卷入激流。现在那里还可见车轮子,求大人们救救他吧!”边说边使劲地磕头,情况着实凄惨,无法言表。但此时,河水托着浮冰漂流得极快,即使是游泳高手也很难跳入其中救人。

我们立即转向官差:“现在该采取何种措施,是否可以召集众人救他?”但官差们对着少年淡然说道:“你父漂流甚远已性命难保,况且这附近全无人家,无法可施。我们奉公护送来自日本之大人现全无余力。你如趁早赶路还可在天黑前到达乌丹城,赶快把此事告知亲属为妥。”此情此景着实无可奈何,我便拿出所带的铜钱给少年,眼望他双手牵着牛马离去之背影,实感不安。

回望出事之地,可见在大约米远的河水中,一辆车翻倒。对岸,从巴林方向过来牵着二三十辆牛车的蒙古族人见状也踌躇不前,最终沿着来时的路又踏上了归程。据说,河水流量少时,此岛与对岸之间有陆地连接,上桥全不费工夫。今日在那位落水的汉族人即将渡桥前还有来往之行人渡过了此河。

据说,如刚才那般由于冰面突然断裂而出事者并不罕见。想到我们一家三口差一点也陷入此地,实可谓捡回一条性命。

听说我们到来,从河对岸巴林方向来了两位戴着官帽的官差,下到岸边的冰面上,用长杆子探查水之深浅。认定此时无法渡河后,他们同这边的官差互相喊话,推测如冰面继续融化,则只有等到水势下落后才可渡河,且需等多久目前也无法推测。

想到还可利用这段时间再做一些补充调查,我们便原路返回先前借宿之处。晚餐上了蒙古糜子、煮鸡蛋、辣泡菜等,我们感到这些食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美味可口。

明日无须启程,今夜可安然入睡。

在此地鸡蛋实为罕见,至今未见有人家养鸡,也从未听到拂晓时公鸡报鸣之声。不知此鸡蛋是购于乌丹城,还是有养鸡殖于某处艾勒。这里的泡菜味道较咸,是白萝卜、白菜、黄萝卜等各类蔬菜切成小块后腌制后保存于大缸而成的。

蒙古族之乐器

胡琴为西拉沐沦河流域蒙古族人所使用的乐器。从前,蒙古族人大多会自己制作胡琴,现在有此手艺者所剩无几,大都请汉族工匠制作。上等的胡琴使用紫檀或黑檀等材料,装饰着象牙以及银饰。

我们在喀喇沁时已收集了蒙古族人自己制作的胡琴。其长约3尺,为大体呈长把勺子状的四弦琴。琴体部分使用被挖空的杏木,只在一面蒙上皮子。把琴杆部分插入琴体,且在琴杆下方中间处固定4根丝线,通过圆环将其拉出,演奏时用弓摩擦琴体。比起今天所使用的汉族工匠制作的二弦琴,其音色大有不同,要复杂且丰富许多。

胡琴

蒙古族人不喜欢使用汉族人所擅长的高调,一般都用低沉而厚重的音韵,极具大漠风格。悠长而低沉的琴声带着一种庄严感,具有无穷的韵味。在蒙古族歌谣中有使用高调的汉化乐曲,但大多是从远古流传下来的纯蒙古族风格的歌谣,使用的是低音调,加之从远古流传下来的歌词,从中也可窥其风俗与习惯。

蒙古族歌曲的歌词结构精巧而优雅,富有韵律,极像日本的万叶调。估计是在盛元时代作的歌词,通过口头流传至今。此外,还有很多颂扬武士雄姿以及在仪式上所使用的诗歌,但占绝大多数的还是歌颂青年男女爱情的歌谣。今日之蒙古族人,除了王府艺人以外,知道古老歌谣以及仪式者已经甚为罕见,绝大多数是在传唱新创的爱情歌谣。我记载带回了大量的摇篮曲、摔跤曲及新老歌曲与仪式用歌谣等词曲,此外还有祭祀成吉思汗所用的祝词。

4月2日。看到主妇使用骆驼毛纺线即买下了成品。纺出的线叫“utasu。日本也有一个词叫“itoso”,意思也极其相近。此线被使用于各种地方。

我们为了给幸子洗涮脏了的衣物,带着主人家的一位男佣来到西拉沐沦河边。下河堤走了米左右,离河水还有大概米的距离时见到支着的两三个小帐篷。听说河水上涨时是不可住在这附近的。男佣领我们来到一处恰好可以洗衣之处,我开始洗衣,男佣和夫君带着幸子到草坪上玩耍。幸子在河边生机盎然的草坪上,用手指着牛马羊群宛如唱歌般地发着“啊,马,马,谟谟,咩咩”等音节。

草原上的马

虽然是春季,但河水冰凉刺骨。原本以为要洗的衣物不多,却总也不见少。河水比前些日子还要湍急,并且夹杂着巨大的声响在浮冰下流过。

这也是人生之缘,此时故乡的游人或许都在踏青赏花,有几人会想到我正在西拉沐沦河畔洗衣呢。

巴林的风俗人情

正如我们所料,巴林蒙古族人人品极好,礼数周到,使我们甚感安心,且观其日常的风俗、习惯、言语、装扮等,使我们愈发感到欢欣雀跃。

今天借宿之富裕人家有三间ebesünger,一间平房,我们被引至平房中住宿。主人为巴林王府之官差,等级为台吉。主妇端着茶进来,说道:“一会儿送来给婴儿喝的奶。”不久即拿着装在牛膀胱里的羊奶进来。

我们拿出随身携带的护照给主人看,主人郑重地接过护照打开,念起蒙古文字部分。在其身旁的主妇也伸着脖子一起读了起来。虽不十分流利,但全部读完后,合起护照递过来时,说道:“此乃大印章。”于是愈发厚待我们。

鸟居君子蒙古(指今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的部分地区)旅行时所持护照

我们自离开翁牛特王府,首次遇到男女均识蒙古文字者。尤其妇人识字实属罕见。对主人提起此事时,夫妻二人面露高兴之色,颇为自豪地说道:“的确如此,即使在巴林如此广袤之地,可识文断字者的确寥寥无几。”

用完午餐后,夫君与当地一位男子一同骑马前往河岸西侧20清里处的潢水石桥。

我同幸子留守,与这户人家打听到很多事情。正在这时,主人的女儿,十六七岁的样子,十分美丽,跟在母亲身后,害羞地走了进来。我拿出缎带、刺绣用的彩线送给她时,她非常惊喜地收下。此后,美丽的少女便时常独自来同我们说话,还带来糕点给幸子,且每次都会讲十分有趣的故事给我们听。主人家除了这个女儿,还有一位长得与姐姐十分相像的、可爱的七八岁男孩。他已接受剃度之礼做了喇嘛。我问女孩,为何把如此可爱的男孩送去当喇嘛,女孩答道:“是为了保佑家族的幸福。”这家人都十分善良,家里温暖而和谐。

近4个小时后,夫君骑马归来,幸子现出很高兴的样子。今日访古成绩斐然,夫君带回了完整的石斧等非常有研究价值的东西。

用过晚饭,在黄昏中眺望远处。只见西拉沐沦河对岸的翁牛特,笼罩在一片雾霭中,一轮弯月挂在空中。这种大陆式的静寂,让人思绪万千。

觅食的羊群

远远地看到最先同我们熟识的主人家美丽的女儿,越过沙丘赶着羊群回来了,中午时还穿着的美丽衣服现已换成放羊时穿的破旧皮衣。她走近家门,慌忙扔掉放牧用的羊鞭,害羞地一头钻进自己的房间。其后,女孩的母亲与女下人忙着挤牛奶,频繁地进出房内。

在此画了巴林河岸以及遗迹的素描,太阳落山时的霞光,把原野和天空染成橘红色,而一轮清澈的弯月已斜斜地挂在天际。此时感到有北风袭来,便进屋关上了门窗。

守护主人家的三四条狗,好像害怕我们屋中点燃的亮光,不停地叫着,比翁牛特的狗还要厉害很多。同往常一样,夫君做完研究工作,停止书写,收拾整理好东西。当我们熄灯时,狗也不叫了。静悄悄的夜晚,西拉沐沦河水滔滔,伴随我们入眠。

巴林的腌韭菜花

4月7日。我们还未起床,主人及主妇等已轮换着进来在火盆中添加牛粪,为室内取暖。我们起来后,又忙着准备热水、奶茶等。我们洗漱完毕时,主人再次整装携子一起进来问安:“大人昨夜休息可好?”夫君满意地答道:“非常好。”只可怜我整夜抱枪未入眠,今早连极其喜好的奶茶也未能沾口。自己努力调整好身心,9时稍过我们便告别此处,向北进发了。

沿途为丘陵地带,大约行进10清里到达查干沐沦河岸,渡过此河向北有一座“vurbantolovai-unavula”,即“三头山”。据称,此山外形宛如三座头像,因此得名。查干沐沦河流经三头山南麓,汇入30清里外的尼玛沐沦河,最后注入西拉沐沦河。此处为沙漠地带。

沿着查干沐沦河右岸行20清里,来到一处叫“tolovai-unaru-yinail”的地方,找到一处平房借宿。同昨天不同,主人全家都很高兴地出来迎接我们,并且把我们引进主人自己所用的卧房,一间装饰美观的房间里休息。随即又搬出火盆,拿出茶点等,可谓非常熟悉待客之道。一切都按照主人之长兄,一位喇嘛的指示行事。

晚饭时间,这位喇嘛进来问道:“大人是否喜欢吃牛肉?”夫君答道:“在我们日本,牛肉是最受欢迎之佳肴。”随即端出盛在大托盘里的带骨牛肉。还未见过这种吃法的我们,感到有些不知所措。旁边的喇嘛见状,即拿出腰间的小刀,灵巧地割下一小块肉,放入我们碗中。但只有肉,全无其他蔬菜以及主食。只吃肉我们不习惯,所以我未动碗中的肉,放下了筷子。见此,喇嘛又端来蒙古糜子。此为在翁牛特时吃过的食品,我便拿起了筷子。在翁牛特时还听说巴林每家每户都腌制韭菜花,便吩咐道:“请拿些腌韭菜花。”喇嘛吃了一惊,随即盛在碗里端了进来。他略感不解地问道:“大人初次入蒙,是如何知晓这腌韭菜花的呢?”因在蒙古越往北走,蔬菜则越匮乏,所以蒙古族人格外珍惜腌制的蔬菜,而肉类会逐渐增加。所谓腌制韭菜花,即是把野生韭菜的花朵采集并进行腌制。

韭菜花

六七月雨季过后的草原,漫山遍野都是盛开的野生韭菜花。届时,远至翁牛特的人也会横渡西拉沐沦河前来,采摘野韭菜花。韭菜花外形纤细难辨其形。因此时还未到发芽季节,所以我们未能采到实物。

蒙古族人非常珍视腌制的野菜,随处可听到“novov-aügei”这句话,即无腌制的蔬菜之意。“novov-a”意为蔬菜,“ügei”意为无。“dabusutainovov-a”即为腌制的咸菜。“dabusu”意为咸盐,“tai”意为有。大多数人家都会或多或少地储藏这种腌菜。富裕的人家会从汉族人那购买蔬菜进行腌制,而贫困人家则无可奈何。在整个行程中,我们所到之处的蒙古族人无一不珍视蔬菜,就是一根葱也会珍藏起来,一次只切五分长短放入羊肉粥内。一根葱要使用十次之多的人家也并非罕见,而这也只是中等人家才有的生活。想必带来日本的干菜送给这里的人,他们定会非常高兴。

为了保持原文风貌,未对原文做任何改动。敬请期待《百年前日本人在赤峰——鸟居君子的赤峰游记(下)》

整理自《民俗学上所见之蒙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415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