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觉,是命运转折的起点

《黄帝内经》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因为“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为时晚矣!

“渴而穿井”,临到口渴了才想着去打井,没等到井打好,人已经虚脱倒井边了。

“斗而铸锥”,临到打仗了才想着去造兵器,没等兵器造好,早就被敌人消灭了。

此语虽出于医经,实乃普适于人事各方面的至理名言。张景岳在《类经》中说:

祸始于微,危因于易,能预此者,谓之治未病,不能预此者,谓之治已病。知命者其谨于微而已矣。

只要我们能够注重细小、容易的事情,并预判其发展趋势,及早对不利的事情采取预防措施,所谓“未雨绸缪”、“防微杜渐”,即可将危险祸害消灭在萌芽状态,此即“治未病”。

反之,如果对事情的细小处视而不见,听之任之,等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才觉醒,此即“治已病”。

当年孔子欲受聘于晋国,走到黄河边上,听闻当政者赵简子杀了大夫鸣犊,临河而叹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于是调转车头返回卫国,因为孔子知道如果继续西去晋国,只怕有杀身之祸。

“赵简子杀其大夫鸣犊,孔子临河而还。”------《汉书.刘辅传》

西汉时期,穆生被楚元王重视,穆生不嗜酒,元王每次宴会都会特地为他备醴酒。楚元王去世后,其孙子戊在位时,宴会不再备醴酒,穆生说:“大王待我的心意不如以前了,我应当走了。不走,就会有杀身之祸。”于是星夜离开了王府。

“可以逝矣!醴酒不设,王之意怠,不去,楚人将钳我于市。”------《汉书.刘辅传》

《易》曰:“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所以“赵害鸣犊,仲尼旋轸”;“醴酒不设,穆生星行”,君子之知《易》,趋吉而避凶也。

“知命者其谨于微而已矣!”我们常慨叹命运无常,不可捉摸。其实命运也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是要善于发现,时刻警醒。

“昔者,纣用象箸而箕子怖。”------《韩非子.喻老》

所谓“见小曰明”,箕子看到纣王用象牙做的筷子,感到可怕,因为他由此预判了纣王衰败的命运。纣王不听劝谏,错过了改变命运的机会,最终身死国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953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