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江南第一首富被真相了,出资建城三分之
年夏,到贵州天龙屯堡寻古游玩,偶然看到石头城狭窄的巷道内,赫然藏着一所沈万三故居,这可是明朝被誉为“富可敌国”,财富多到能使皇帝都妒忌的人物,被发配云南,最后客死他乡。
我曾对此一直深信不疑。
民间流传着关于他的各种财富传奇。有“聚宝盆”、梦中得财、兑换“乌鸦石”、南京筑城等等这类脍炙人口的故事。
关于他的“勤劳、机遇、智慧、诚信”的经商理念,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借鉴作用和现实意义。
还有很多很多的史料对沈万三的足迹事迹都有记载,最重要的事件记录,权威莫过于《明史》,但劳动人民造神的决心总是会超出你的想象力,万众齐心,似乎根本不可置疑,更何况还有历朝官方参与。
然而,真相往往只有一个。
不管一个人生前是富贵还是贫寒,可以确定一点,墓志上的名讳和逝世日期是不会有假的。而铭文内容,就算事迹多于对生平歌功颂德,但对于身世出处的记录,家族身份等,绝不可能造假,因为认祖归宗是中华传统文化里最重要的部分。
明代徐师曾在《文本明辨序说》中说:“按志者,记也;铭者,名也。”
这位明代首富事迹的真相,就是从他儿子的墓志铭中被发现的。
据《吴江县志》提到沈万三有“二子茂、旺”之外,还有一个儿子叫作沈荣,沈荣又有个儿子叫沈森。
元末明初人王行,为沈荣父子撰写过墓志铭,其中明确提到:沈荣死于明朝洪武九年(年)秋八月,享年71;沈森与父亲死于同年,享年48。
由此推算,朱元璋年建立明朝的时候,沈万三的儿子沈荣已经62岁,孙子沈森已经39岁,古人结婚早,就算二十左右当爹,那当时沈万三也有八十岁上下了。但由此断定他没有活过八十岁证据不足,古代有些奇人异士,活个百岁上也常有。
据《周庄镇志》记载,“《明史·马后传》洪武时,苏州富民沈秀者助筑都城三分之一,请稿军,帝忍曰:匹夫稿天下之军乱民也,宜诛之。后谏曰:不祥之民,天将诛之,陛下何诛焉!乃释秀,戌云南。”意思是朱元璋要在南京建都时,沈秀出资帮助建城三分之一,还主动请命犒赏三军,财大压主,使得皇帝心生芥蒂,要诛杀他,被马皇后进谏保了性命,发配云南充军。
明军洪武十四年(年)朱元璋才正式对云南用兵,次年平定该地,云南正式纳入朱元璋的版图。这个时候的沈万三已经是百岁老人了。
或许,皇帝的权力下出奇葩事也不足为奇。但在沈荣的墓志铭中,还有这样的描述:“初,荣父(即沈荣)之先君子(即沈万三)游于故侍讲袁文清之门……曾建积善堂,“承夫先志”……”
沈荣洪武九年的时候去世,沈家积善堂建于元代末年“先君子、先志”,证明沈万三在明朝建立前就已去世了。因此,参与建造南京城、发配云南等后续的所有事在他儿孙的墓志铭上因此变得扑朔迷离。
乾隆年间编纂的《吴江县志》里这么写道,“张士诚据吴时万三已死,二子茂、旺秘从海道运米至燕京”。
但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沈万三和他的弟弟沈贵的后代,在洪武年间的确是江南巨富,洪武二十六年因为卷入蓝玉案而遭到了灭族抄家之祸。以真实资料来说沈万三的事迹还是有一定的真实历史原型。
在中国几千年封建历史中,“重农抑商”的观念是传统经济思想主调,“士农工商”,商贾所从事的商业活动被视为最末等的“贱业”遭到压制,被视为投机倒把之嫌,因此,商人的地位在过去一直被人看不起。
能在商业上取得重大成就的人,都是深谙人情世故,精明强干,对人性都有充分解读能力的人。更何况,传沈万三以“躬耕起家”,好广辟田宅,富累金玉,东走沪渎,南通浙境,出海通番,利用水路交通发达的周庄,作为商品贸易和流通的基地,把内地的丝绸、瓷器、粮食和手工艺品等运往海外,又将海外的珠宝、象牙、犀角、香料和药材运到中国,竞以求富为务,并得到了汾湖陆氏巨资,使其财富的积累更上一个层次,才成为江南第一首富的。
明朝那些事儿(全套共9册增补版)京东月销量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9购买放眼今天商业成为重要领域的时代,商人也多于在商言商。说沈万三暗中资助过张士诚的大周政权,张士诚也为沈万三树碑立传这倒可信些。就算沈万三真的那么长命百岁,在明朝建立后,是被权力威逼着出资筑都三分之一南京,也可成立,但若要说一个商人会去犒赏三军,莫说在古代的君主专制下,就是现代,都不会符合几个商人的个性。
在此历史虚拟背景下,我们再来看看现代的沈万三旅游文化,又会是什么感想呢?
古镇周庄,名人故里旅游文化倒是无可争议,只是最近几年,也走了一些古镇,总感觉过度商业化,周庄,似乎也未能避免沦陷在这个负面评价中去。
在各地旅游开发中,免不了有利用历史名人来丰满文化内涵的现象。当然,也并不否定沈万三在云贵的足迹。假使历史上那位百岁老者未能成行,也可以是沈家后代发生了明初的事件,被发配到云南的也可以是他儿孙中的人,民传并不会完全的子虚乌有。
我虽想要真相,但拦不住历史长河中人们选择的意愿,塑造神话或者传说,是一种精神文明的需要,也是人群与生俱来的能力。一如夜郎国,一如桃花源……我们且游之听之。
每到一个地方,我倒觉得本地乡土文化,才是真正值得了解和发扬的文化,比如吃、穿、住、行、农、林、牧、渔……减少商业化,保持真实自然,是最大的珍贵。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2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