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书纪年带你走进不一样的上古历史
我国著名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s://m.39.net/disease/a_5481259.html通过上一讲的讲述,我们都已经确信了上古史的存在,然而,到了这里,对于上古历史的存在形式,依然是存在着很多疑点的。而战国时期的魏国史书《竹书纪年》则完全提供了不一样的历史观。《竹书纪年》本名《纪年》,因为在东晋时期被发掘出来,那时造纸术已经相当普遍,于是便把这本由竹简写就的史书称为《竹书纪年》。《竹书纪年》最为轰动的地方,便是其对历史事件的记载,与我们所了解到的完全不一样,颠覆了我们的三观。1.舜囚尧,禹逼舜尧舜禹禅让天下,一直以来被视为千古美谈。尧因为自己的儿子丹朱不贤能,禅让给贤能的舜,舜因为自己的儿子商均不贤能,禅让给贤能的禹。而尧舜,更是因此被称为千古圣君,称为历来读书人心目中的理想君主形象,杜甫曾说“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然而,《竹书纪年》的记载却与此大相径庭。按照《竹书纪年》的说法,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禅让,所谓的禅让,本质上是篡位。是权臣舜篡了尧的位置,流放了尧的儿子丹朱,权臣禹后来有样学样,借治水的功劳,篡了舜的位置,并流放了舜的儿子商均。舜在流放的路上死了以后,禹又派兵去追杀舜的两位夫人娥皇、女英,逼得她们俩跳湘江自杀(在这里我有个小小的困惑,娥皇、女英作为尧的女儿,在舜年轻的时候嫁给了他,最后舜死的时候有一百岁,那娥皇女英怎么说也该是八九十岁的老太太了,可看画像真的一点都看不出来啊,当然这里不做重点讨论)。总之,这段历史充满了腥风血雨。2.启杀益按照我们所了解到的史书的记载,大禹临终之前,也想效法尧舜,搞一次禅让。大禹指定了伯益为其接班人,准备将来某一天禅让给伯益。但是,禹死后,人民群众都坚决反对让伯益即位,都愿意支持禹的儿子启,于是伯益只好顺应民意,让位给了启。从此,禅让制变成了家天下。这段看起来很平稳的权力交接,在《竹书纪年》的记载中依然充满了血腥的色彩。按照《竹书纪年》的说法,因为有了之前尧舜权力交接时的惨痛教训,禹的儿子启很早便开始培植自己的势力,以防不测。禹死后,伯益也想效法当年的舜和禹来一次篡位,但这次启早有准备,双方为了争夺权力展开了生死厮杀。最终,伯益的实力不如启,被启击败了,启顺利登位以后,将伯益流放,不久以后又将他杀害。这样残酷的政治斗争,如果不杀了对方,最后死的就是自己。3.伊尹篡位根据《史记》的记载,伊尹是商初的辅政大臣,辅佐商汤灭夏,建立了商朝。商汤死后,伊尹继续辅佐了商朝的几代国君,其中商汤之孙太甲荒淫无道,不理朝政。伊尹屡次劝谏太甲无果,将其流放于桐宫,并让他面壁思过。这段时间,伊尹没有另立新的商王,自己代理国政。三年后,太甲悔改,伊尹又派人把太甲接了回来,重新立他为商王。这个故事,说的是一个不良少年整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在经过长辈的谆谆教导,并接受相应的惩罚以后,幡然悔悟,重新做人的故事。这听起来是挺励志的,可是《竹书纪年》不是这么记的。按照《竹书纪年》的说法,伊尹执政时间长了,看着主少国疑,便有了野心,他先是散布谣言说太甲荒淫无道,并以此为由将太甲流放,自己篡位做了国王。太甲隐忍了三年以后,带兵杀了回来,将伊尹杀了,重新夺回了他的王位。就这样,伊尹的形象,从一个忠心耿耿,一心为国的贤相,变成了一个乱臣贼子。4.周公称王周公是周朝开国君主周武王的亲弟弟,在史书的记载当中也算是一个圣人了。周武王英年早逝,留下了一个年幼的儿子成王。周武王临终之前托孤于周公,让他以叔父的身份辅佐成王。周公也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摄政王了。周公辅政期间,一方面对周成王谆谆教诲,教导他如何做一个明君,另一方面礼贤下士,不断招揽人才,为周朝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并通过一系列平定商朝残余势力的战争,巩固了周朝的统治。当成王长大成人以后,周公主动将权力交还给了成王,让他亲政,自己则安享晚年。然而,对于这一段历史,《竹书纪年》也有说法,只是跟前面几个相比,这个故事没有那么血腥罢了。说是周公其实是称王了的,在周武王临终之前,突然改变主意,想通过兄终弟及的方式,传位于周公。而周公也是坦然接受了的,毕竟之前的商朝是有这个传统的,周武王也是怕自己儿子镇不住当时的形势,才要传位于周公的。周公即位以后没多久,他的两个兄弟管叔、蔡叔因为不服他,联合武庚一起谋反。周公不得已,退而求其次,称假王,代理国政,这才把三监之乱给平定了。又过了几年,周公也是不得已,把真正的王位让给了成王,自己退居二线。这么来看,周公的品德并没有那么高尚,只是形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5.这些记载可信吗《竹书纪年》的出土,大大颠覆了以往的历史观,人们不禁怀疑,到底哪个说法更可信呢?其实,关于《竹书纪年》,其真伪性是存在争议的,像古本和今本《竹书纪年》的争辩,史学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可以发现,今本《竹书纪年》相对于古本,是改了很多内容的。或许这部分后人改的内容,就像孔融说的那样:以今观之,想当然耳。后世的所谓禅让,其本质上就是篡位,偶尔有一次像燕王哙禅让于子之那样,最后还演变成了一场闹剧。可是,我们并不能因为这个,就贸然倒推上古时期的事。首先,大家要知道,在上古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做君王根本就不是一件享福的事。大家看过夏朝王宫的模样就该知道,彼时的王宫,就跟一间破茅草屋一样。身为君王,不但要尽心尽力处理政事,还得要和老百姓一起同甘共苦,不能有丝毫享福的想法。纣王只是因为用了一双象牙筷子,箕子就认为商朝要亡国了,这在后世王朝完全是无法想象的,但那个时候的人就认为君王不能享福。再者,上古时期,民风淳朴,不像后来的人那么多弯弯绕绕。尧不是只找过舜一个人,他在舜之前还找过两个贤能的人,可他们都不肯接受,尤其是许由,还特意跑去洗了把耳朵,怕污了他的清高。而舜也是一样,在找到禹之前,也找过两个人,他们都不肯接受,这才轮到了禹。此外,还有伯夷叔齐互让孤竹国国君之位,泰伯让位与三弟季历,这些都是那个时候的风气。最后还有一点,就是,一个文明在形成之前的原始社会,是会经历一段原始的民主的,那个时候的部落首领都是由推举产生的,这一点得到了很多文明的证明。而尧舜的禅让,是符合原始社会的推举制传统的。而禹之所以没禅位,是因为禹所处的时代变了,生产力发展了,私有制出现了,于是便由禅让过渡到了家天下。三代以上民风淳朴,没什么勾心斗角,但后来世道就变了,尤其是在西周覆灭,东周建立以后,逐渐进入到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为了权力而手足相残的现象屡见不鲜。或许,这就是时代发展必然带来的副作用吧。
上一篇文章: 你知道,筷子是怎么来的吗 下一篇文章: 真是搞笑日本人准备拿筷子去申遗,网友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9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