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史并称三示三仁三监,中古时期的圣
太甲:商汤嫡长孙,商朝第四位君主,后人尊“太宗”(打这儿开始的)。提到太甲,不得不提作为做饭奴隶出身的伊尹,是帮助商汤建立商朝,又辅政四朝的元老。老子即是从伊尹的治国思想中总结了“治大国如烹小鲜”理论。
伊尹网图
太甲之初君王乱政、暴虐享乐、破坏法规、伤害百姓,伊尹就将之放逐至商汤墓地桐宫三年,待其悔过自新后重新迎回。
“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诸桐”《尚书》
“太甲颠覆汤之典刑,伊尹放之于桐。”《孟子》
“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史记》
史记原版6册文言文白话文对照司马迁正版包邮精选¥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太甲“桐宫悔过”后,修德厚生终成一代明君。孟子尊太甲为商朝的“圣贤之君”之一。
太甲网图
多数古籍中记载的“伊尹放太甲”,是君臣关系的美谈,宣示德政好施的佳话。但是晋时出土的《竹书纪年》则有另外有伊尹篡权的一种说法。
“七年,王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zhì、伊奋。”《竹书纪年》
竹书纪年网图
《竹书纪年》中记载伊尹为权臣篡权,就连记载舜、禹也是政变上台,而不是禅让。与常阅之《尚书》《春秋》《史记》等古籍记载的君王传承之美德背道而驰,让很多人难以接受。
“昔伊尹放太甲以宁殷,霍光废昌邑以安汉,大将军乃圣乃神”《晋书》
开此先河,后世霍光行效为良,但董卓、司马皆以仿古"伊尹放太甲,霍光废昌邑"自美。
伊尹.塑像
伊尹的政治思想宣扬“节用宽民”,但据说他生前建造,死后入葬的墓寝面积达到几十亩,占地一万多平米,规格更是按照王陵所修。而今《纪年》古本早佚,今本被指伪。年现世的殷墟甲骨文,多提及伊尹被太甲之后,商朝世代君王尊奉如汤王同等地位,更加的扑朔迷离。千禧年结束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成果也多被质疑。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目前尚无定论。
太戊网图
太戊:太甲之孙,后人尊“中宗”。继位时因前商王雍己贪图享乐荒废朝政,导致国力已不如商汤、太甲时期强盛。太戊继位后恢复国相之职,重用伊陟(伊尹之子)、巫咸,在其二位帮助下勤政修德,治国抚民,使商朝再度强盛,史称太戊中兴。是商朝在位时期最长的君主。
“殷复兴,诸侯归之,故称中宗。”司马迁
期间发生一件奇闻,大抵也是宣扬德化的故事。太戊七年有怪异的桑树和楮chǔ树,合生在朝堂间,宿夜间长至人环抱之巨。太戊于是问相伊陟。伊陟说:“臣听闻,妖魔鬼怪并不能战胜浩义德行的人。大王勤政修德,治国抚民,祸害不战自除。”太戊听后深以为然,后来怪树果然自行枯死。
祖乙网图
祖乙:太戊之孙。因黄河水患数次迁都。曾数次出兵平服兰夷、班方等国,解除东南方的夷族对商朝的威胁。最终迁都庇后,任用巫贤辅政,营建都城,立宗庙、筑社稷、造营室。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让商朝国势再度兴盛。
“汤、太甲、武丁、祖乙,天下之盛君也。”《晏子春秋》
殷末三仁,也称殷末三贤即殷商纣王时期的三位贤臣:微子、箕子、比干。微子是纣王同父同母的哥哥,箕子是纣王的伯父,比干是纣王的叔叔,不过都是庶出。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论语》
比干:太丁之子,请参考前文著史并称(8)-华夏养龙人之后,关羽之祖,第一死谏明相。
微子:微子启,姓子名启,封地微国(殷商帝王家族以子为姓)。其母先妾而后,本来帝乙属意子启继位,但子启和其二弟乃妾时庶出,这才由三弟帝辛继位。
微子.网图
好在微子启贤良,以卿士之职辅佐帝辛。帝辛在继位之初也曾勤于政事,开疆拓土、营建新都,这让微子错以为父王选择明智,商朝将再次中兴。然而逐渐地帝辛暴露本性,生活上放纵,朝政上怠惰。
微子时常进谏劝导。然而,帝辛刚愎自用,变得贪婪、好色又残暴,已听不进良言。随后,微子无奈请教太师,太师亦无奈唯劝言:“如今已不可为,至少将祖制守护好吧”。思虑再三,微子只好携国之祭祀重器出走。
周灭汤取而代之,微子封宋国君。
箕子网图
箕子:其实箕子在帝辛上位之初,尚且勤于政事,开疆拓土之时就识破了其贪婪的本性。《史记》中记载,当箕子进宫面见时,发现正在用膳的帝辛使用的是象牙筷子。本来有要事请示的箕子却什么都没有提,若无其事谈了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就出宫了。
出宫后箕子叹息:“象牙筷只是享乐的开始,帝辛一定还会想要玉杯、玉碗等其他珍贵奇异的器物来使用。奢华开始后,他必定不会再用心政事。”后纣王慢慢堕落荒淫放荡,箕子也曾进谏都没有效果。
有人就劝箕子,“看看微子、比干的下场,你应该认识到这个君王的残暴,赶紧离开吧”。但是,箕子认为劝谏君王德行是本分,如果因为君王不悔改我就逃走,那就是向天下彰君之恶,而美化自己。于是他开始披头散发,装疯卖傻当了奴隶。
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于民,吾不忍为也。”《史记》
但纣王因微子出逃,而认为箕子这是为出逃耍的手段,就将他囚禁了。直待到周武王建国后,才释放了箕子,后把朝鲜封给箕子。
“殷末三仁”,纣王灭之,武王尊之。
三监武王平定天下之后,为了彰显仁义,奉行“灭商不绝祀”原则,怀柔商朝遗民。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分封诸侯,商朝遗民归其统属管理,封地殷。
不过武王对商朝遗存贵族仍保存的实力并不放心。所以武王特意,把弟弟管叔鲜,文王三子;弟弟蔡叔度,文王五子;弟弟霍叔处,文王八子分封,驻守至商旧都周围的卫、鄘、邶三国,共同监督武庚和治理商朝遗民,此谓“三监”。
管叔鲜网图
于此“三监”其人,也有另外一种说法。诛灭殷商后,原来商朝统治的地方,被分成了三部分,邶由纣王之子武庚禄父掌管。卫由管叔鲜掌管,庸由蔡叔度掌管,史称“三监”。
三监之乱又称管蔡之乱或武庚之乱。
武庚作为覆巢完卵,并不满足且包藏祸心。他时常拢络殷商遗民之心,暗地联络东夷方国部落。并且带领商臣到鹿台,玉门祭祀商纣,极其嚣张。
这时恰逢武王因病去世,年幼成王即位。周公旦怕王权旁落,开始七年代政。周公旦是管叔鲜四弟,所以管叔鲜认为,论资历兄终弟及,王权应该由自己继承代政。于是伙同武王其他弟弟,开始散布周公的谣言:“公将不利于王”。
蔡叔度.塑像
“管叔、蔡叔疑周公,流言于国曰:‘公将不利于王’,奄君、薄姑谓禄父曰:‘武王既死矣,今王尚幼矣,周公见疑矣,此百世之时也,请举事!’然后禄父及三监叛也。”《尚书》
此时,奄国诸侯则劝说武庚乘机复国。武庚串通殷商旧地东夷的奄国、淮夷、徐戎等方国,与管叔、蔡叔和霍叔联合反叛周朝。形势十分严峻。
“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史记》
霍叔处.网图
故此,周公在姜太公提醒、召公帮助下,奉成王之命讨伐了三监之乱,最终诛斩管叔,杀掉武庚,流放蔡叔。贬斥霍叔为庶民,三年不得录用。又将殷商遗民重新收伏,一部划分归微子启封于宋,另一部分则划分给弟弟康叔封于卫,允许微子及商旧部奉行殷之祭祀。从此,殷商遗民沦为颈部系绳的奴隶。
#轻知计划#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9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