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日历丨来自河姆渡的它,重现了7000
河姆渡
这个名词大家一定不陌生
在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
进入大门就能看到一个震撼的神秘图案
它究竟代表着什么?
今天一起来认识
“双鸟朝阳”象牙蝶形器
01
双鸟+朝阳它不仅仅是史前的艺术品
一组同心圆一圈火焰纹
构成了一轮炽烈蓬勃的太阳
两侧长着钩喙的鸟昂首望天
仿佛在引吭啼鸣
边缘衬托着刻工精细、线条流畅的羽状纹飞扬的羽毛似浴火而舞
它就是“双鸟朝阳”象牙蝶形器
是年前的河姆渡人
用石刀记录下的天地畅想
整件蝶形器雕刻在象牙上
除了正面用阴线雕刻出的图案外
背面还有纵横的凸棱
器身上对称地分布着六个穿孔
可能与装柄绑缚有关
“双鸟朝阳”图案对于河姆渡人来说
究竟有什么寓意?
学者们有各种不同的解读
大多数观点认为
这表现了史前先民对太阳及鸟的崇敬
然而仅仅从艺术的角度来看
对称的构图精细的雕刻
竟出自年前先民之手
它是新石器时代罕见的牙雕
反映了河姆渡人的审美观和艺术感
02
河姆渡遗址究竟有多重要?
河姆渡文化距今约年至年
是中国长江流域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河姆渡文化遗址分布图
除了这件“双鸟朝阳”象牙蝶形器外
河姆渡遗址还出土了猪纹陶钵等
众多独特的夹炭陶器和精美的手工艺品
展现了河姆渡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产与生活呈现出饭稻羹鱼、万物有灵的远古江南风情△猪纹陶钵
△“蚕纹”象牙柄端饰件
在《史记》中
司马迁曾这样描述远古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
而河姆渡遗址的发现
就像一个等待已久的坐标
证明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
都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
那些建筑遗迹、人工栽培水稻和动植物遗存为揭示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河姆渡遗址发掘时的模拟场景
以稻作文明为例
河姆渡遗址发掘的炭化谷和炭化米
数量之大保存之好
目前在同时代遗址的考古中都极为罕见
△炭化稻谷
△炭化米粒
大量骨耜工具、刻画稻穗纹样陶器等
表明年前的河姆渡先民
已经发展出较为先进的耜耕农业
△骨耜。
年
河姆渡遗址被正式写入中学历史教科书
03
国博这个展览重现了年前的“江南水乡”
年
考古学家掀开了河姆渡遗址的神秘面纱
距今年的河姆渡文化初露端倪
今年是河姆渡遗址发现50周年
在国博的这个新展
“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
考古成果特展”上
年前的“江南水乡”原景重现
丰富的稻作遗存
成熟的干栏式木构建筑遗迹
独特的夹炭陶器和精美的手工艺品
……
众多河姆渡文化重要标志性考古成果一一呈现展览从11月8日起对公众展出
年前长江流域的奥秘都在这里
河姆渡正静静地等待着人们
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01:19△先睹为快!一分钟展览视频大揭秘
如今的人们凝望着它
耳边仿佛响起烈日下悠长的鸟鸣
穿越回年前的长江边
再看一看那生机勃勃的远古江南
监制丨唐怡
制片人丨武慧锋
文案丨隋博宇
视觉丨喻偌洢
技术丨张宇恒
审校丨郭琪红
统筹丨刘莹武贺
特别鸣谢丨中国国家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总台北京总站总台浙江总站中国文物报社
责任编辑:张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9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