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柳宗元箕子碑,看箕子如何做人,争取
柳宗元的《箕子碑》,是他因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被贬官至边郡后心情低落时,借赞美箕子来寄托自己的信念和抱负而写的碑文。读柳宗元的《箕子碑》,可以学到箕子是如何做人的,如果照其做了,还能争取当个柳宗元眼里高尚的人。箕子《箕子碑》(原文略)开头就说:“大凡道德高尚的人,他们的处世原则有三种:一是蒙难时仍能保持正直(纠正人违法作乱);二是将法典(大道)传授给圣明的君主;三是教化人民。”下面就来逐条评析这三种处世原则。一。蒙难时仍能保持正直(纠正人违法作乱)这一条说的是人在蒙难,或者低潮时应该怎么办?先看箕子是如何做的吧:在殷纣王当政时,正道被违背扰乱,上天的震怒不能引他的警戒,连圣人的教导也不起所用。面对纣王的暴政,耿直的比干敢于进谏却被刮腹而亡;偏激的徽子为保家族周全而投奔异邦。他们这样做已经是仁者的作为了,但无益于殷朝的社稷祭祀,所以箕子不能照此行事。箕子的做法是:首先极力劝说纣王,以纠正其错误做法。当他见到纣王每次用餐时都使用象牙筷子,就上前进言:使用象牙筷子必须要用玉怀,而玉怀则肯定要装奇珍异禽食用,这样恶性循环下去是非常浪费的,绝不能提倡!箕子剧照可商纣王对箕子的苦心谏阻根本不听,仍然暴虐无道,他整天酗酒淫乐而不理政,挥霍无度。并将箕子(是商纣王的叔父)囚禁起来,像奴隶一样羞辱他。但箕子身处昏暗之世而不走邪道;面临衰败的国家而不消沉。这就是“蒙难时仍能保持正直”。感悟:箕子的这种处世原则值得我们借鉴。当我们不幸遭遇蒙难,或者暂时遇到困难,人生之路落入低谷时,应该参照箕子的做法,首先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如果来自于上级领导的错误或者误会,可以耐心地指出与劝导(注意不要像比干那样粗暴顶撞,更不能像徽子那样采取叛逃的态度);如果是外界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则不用消极低沉,而应该积极应对,或者养精蓄锐、合理避让,以待厚积薄发。二。将法典(大道)传授给圣明的君主等到天命已经改变,即周朝灭亡商朝,百姓已经走上了正轨后,周武王询问箕子怎样顺应天命来治理国家。箕子于是便将夏禹传下的《洪范九畴》陈述给武王听,史称箕子明夷。周公旦得依此法建立国家法律、法规,后来还设立了大典章制度。让周朝逐渐强盛起来。箕子画像这就是将法典(大道)传授给圣明的君主。箕子这条处世原则给我们的启发是:当境况改变或遇到好的领导时,就应该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出来,以辅佐统帅们创造佳绩,让国家(或者集体、单位)创造出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同时自己也能从中受益。三。教化人民到了周朝封箕子于朝鲜地方时,他顺应大道,教育感化当地的俗人,目的是传播汉族的传统美德,让夷狄蛮荒学习中华民族先进的文化,这就是教化人民的处世原则。箕子朝鲜箕子这条处世原则给我们的感受是,自身具备优良品质还不够,如有机会还应当大力宣扬、传播优秀的道德价值观念(如现在国家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携同广大民众共同进步,最终达到共同成长、共同富裕的目的。柳宗元的《箕子碑》最后提到:箕子同时具备了“蒙难时仍能保持正直(纠正人违法作乱);将法典(大道)传授给圣明的君主;教化人民。”这三种处世原则,所以他是具有崇高品德的人。我们在学习了柳宗元的《箕子碑》后,可以借鉴这三种处世原则,争取做个具有崇高品德的人。相信大家一定可以的。总之,读柳宗元的《箕子碑》,可以学到箕子是如何做人的,如果照其做了,还能争取当个柳宗元眼里高尚的人。柳宗元柳宗元简介:(公元年—公元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他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余篇,其文章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箕子简介:箕子,子姓,名胥余,殷(今河南省安阳市)人,在商周政权交替与历史大动荡的时代中,因其道与当时朝代不合,且志向不一致,故出走东方,后建立朝鲜,其流风遗韵,至今犹存。箕子与微子、比干,在殷商末年齐名,并称“殷末三仁”,在孔子《论语·微子》中曰:“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殷有三仁焉。”箕子塑像本文由“老wu侃国学今用”原创,欢迎
上一篇文章: 筷子你经常用,但你知道筷子的由来吗 下一篇文章: 为什么中国用筷子,西方用刀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9422.html